龙灯节的非遗文化魅力
转自:呼和浩特日报
●本报实习记者刘艳霞/文记者刘清羽/图
“二月二,龙抬头”。2月21日,新城区保合少镇古路板村的龙灯节精彩上演。在为期4天的活动中,每天都有数百名游客前来敬龙、祈福,祝愿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神龙取水”“神龙降雨”的龙王庙遗址、树龄已达250多岁的“神树”、龙泉水绵延不竭、建于民国18年的古戏台遗址墙上的壁画……这一切,构成了古路板二月二龙灯节深厚的“龙文化”底蕴。
呼和浩特市民俗研究者高金贵多年来一直在关注龙灯节,对龙灯节研究颇深。他告诉记者,古路板村的龙灯节这一传统民俗,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延续了百余年,分为“请龙”“饰龙”“出龙”等多个仪式。
“请龙”:作为龙灯节的第一个仪式,一般在节日开始的前三天进行,也就是正月二十七。请龙是把上年活动后安放好的龙,从村西的龙王庙遗址卧龙处请到村里宽阔的地方,以便装饰、裱糊。
“饰龙”:俗称糊龙,就是将龙王庙遗址处的龙请到村里重新裱糊、绘彩、装饰一新。
糊龙一般是把龙体上旧的裱糊绸、纸拆去,首先检查龙骨架的各个结构是否松动,各个部位的竹子是否残断,由工匠进行调整,直到确定没有问题时,才进入裱糊的程序。过去,裱糊用的是黄色的纸,改革开放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选用黄绸黄缎裱糊,包括龙的头部,只是在龙的耳、角、眼、爪、掌等部分仍用些彩色纸,裱糊后进行彩绘,由村里的画匠完成此道工序。装饰龙一般三天完成,必须于农历二月初一下午完成。
“出龙”:是龙灯节最隆重的环节之一,在农历二月二傍晚进行,出龙首先要“起龙”,奏鼓乐、燃爆竹、点旺火、致起龙词。
龙班主发表起龙词,内容为祝愿风调雨顺、和谐太平、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生活提高等。
“古路板村二月二龙灯节今天正式起龙!”随着龙班主一声令下,龙头高高抬起,扬眉吐气,摇头摆尾。舞龙队舞动着32米长的龙围着龙王庙遗址转三圈后,在旁边的龙泉水饮龙。
“饮龙”:饮龙仪式始终贯穿整个活动。饮龙是将带的酒瓶开盖后,将酒倒入张着大嘴的龙口内,然后向空中、地上洒些,敬天、敬地、饮龙王。这个仪式传承了几百年,至今未变,成为该村“龙文化”独特的祭祀仪式。
饮完龙后,下山入村,直奔“黄河九曲阵”。路过农家时,村民都会出来敬龙……直到深夜舞龙结束,把龙送回龙王庙遗址“安卧”,待下一年二月二前再次请出。
2006年古路板村龙灯节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古路板村正在积极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灯节传承人卜有良最大的愿望是能把龙灯节这项民俗活动传承下去,“我从18岁就跟着我的本家叔叔学习龙灯艺术,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对于传承了300多年的古老民俗,我能做的就是传承好、保护好它,所以我始终都是抱着崇敬之心做好每一个细节。而且我很早就开始培养传承人,目前在学的三个传承人都快出徒了。”卜有良很自豪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下一步,古路板村将致力于把龙灯节打造成一张文旅名片,弘扬首府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