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大致锁定烈士安葬地位置

2023-02-23 08:13:00 - 媒体滚动

转自:亳州新闻网

亳州晚报刊发《寻找烈士陶兴瑞埋骨地》一文,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已大致锁定烈士安葬地位置

2月15日,亳州晚报报道了山东省济南市一位叫陶长城的男士,想通过本报寻找其1948年在我市利辛县牺牲的爷爷陶兴瑞的安葬地这个新闻。陶长城发来的两封时任“阚疃县”县长张太冲写给烈士家人的信中,写明了烈士安葬地在“新张集西北五里之袁庄”,记者对照发现,这个地址和现在的利辛县新张集乡西北的阚疃镇程杨村袁庄高度吻合。经过记者和相关部门共同走访调查,目前已经基本确定烈士安葬地位置。

已大致锁定烈士安葬地位置

烈士曾安葬在袁庄

2月20日下午,记者和利辛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来到阚疃镇程杨村袁庄,寻找陶兴瑞烈士的安葬地。

据利辛县党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阚疃县李集区区长陶兴瑞牺牲时,其警卫员兼区队大队长袁维先也同时遭遇了不幸,袁维先是袁庄人,他的坟墓就在村子南面的庄稼地里,有没有可能,陶兴瑞和他埋在了一起呢?

“袁维先是我四叔,他牺牲后,我给他打的幡。”在村前的空地上,袁维先80多岁的侄子袁同德对当时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袁同德表示,他当时七八岁的样子,正在村前玩耍,看见正西方大路上来了两辆牛拉的四轮太平车,大车上拉着两口棺材,“有人告诉我,你四叔死了。”袁同德回忆,村前的场上,很多人都来围观,他也凑上去看,他看到其四叔胸前有伤口,还流了很多血。而另外一个棺材里,装的就是陶兴瑞的遗体。

袁同德表示,他的四叔和陶兴瑞牺牲时,“秫秫(即高粱)已经长得很深了,村里人都是穿着单衣裳”,“我们这里的人和他都很熟悉,喜欢他,都喊他陶区长,也知道他是山东人”,对于四叔和陶区长的牺牲,虽然已经七十多年了,袁同德依然感到很惋惜。

“口令没对好,就发枪了,一发枪就没办法了。”说到两位烈士是如何牺牲的,袁同德表示,他当时听大人说,是和分区的部队产生了误会,打了起来。

在村子南面绿油油的麦地里,记者看到了袁维先的坟墓,在他的坟墓左边紧挨着还有一座坟墓。但袁同德表示,那是袁维先三哥的,“因为陶区长不是我们这里的人,不能埋在我们家的老坟地里,就被埋到我们村和高庄交界的一片荒地上了。”袁同德说。

一年之后被迁走

驱车两公里左右,记者一行来到利辛县新张集乡高庄。高庄和袁庄两个村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但一条1958年开挖的淮涡河拉开了两村的距离,也让两个村分属了两个乡镇。

在这条淮涡河的南岸,有一片连绵起伏的土堆,袁同德表示,陶兴瑞当时就葬在了这一带。放眼望去,土堆或高或低,高的有两三米,低的则略高于附近的麦田。行走其间,只有泥土和胡乱生长的树木,看不到任何与坟墓有关的痕迹。

在该村走访,村民大都表示并不知道这里埋着一位烈士,村里86岁的高学清老人表示,他了解一点情况,陶兴瑞烈士的墓早已经迁走了。

“我小时候经常去那片荒地割草,看到有一座坟前插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陶区长的名字。”高学清表示,陶兴瑞烈士的棺材在这里埋了一年多的样子就被迁走了。“当时来了七八个人,拿着抬棺材的杠子,把一个红色的棺材抬走了,我还跟着看了好远。”高学清说,那些抬棺人穿着普通的衣服,应该不是军人,那口棺材很大很沉,听说是一个大地主给他自己的父亲准备的柏木棺。

至于棺材抬到了哪里,高学清说:“后来听说过河没过去,埋到西淝河渡口双李庙那边去了,庙里和尚知道这事。”

遗骨或埋在河边

驱车三四公里,便是西淝河新张集乡老渡口西岸了。

古老的西淝河在利辛县境内有83公里,是利辛县的母亲河。西淝河在这个老渡口打了一个弯,蜿蜒东南而去。夕阳下,河湾两岸风光旖旎,不时有水鸟翻飞,芦苇丛中一只渔舟悠悠飘荡。

渡口附近的村庄叫河刘庄,问了一些村里的老人,并没有人知道陶兴瑞烈士墓的事情。记者沿着长长的河堤下缘仔细寻找,也没有看到坟茔或者石碑。问及双李庙,村民表示,庙之前在河的东岸,早年间有一个和尚住在那里,日常划船摆渡,后来和尚还俗成家,庙也拆掉了,重新盖了房子。

正在记者采访时,一条渔船划到了西岸,船上有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当记者问起庙和烈士墓的事,男子表示,他叫侯进富,是“和尚”的孙子,他的爷爷七八年前已经去世,当时89岁。侯进富说,他曾听爷爷说过,很久以前,有几个人抬着一口红棺材要过河,说棺材里装的是一个“老革命”的遗体。“爷爷当时看这口棺材太大太沉,怕小船禁不住,就没有同意。后来他们就把棺材埋到了河岸边。”当记者问到还能不能记起坟墓的准确位置,侯进富指着一片小树丛表示,他也记不太清,大概就在小树丛附近,只是由于河堤被多次修护,早已看不到坟的痕迹了。

记者将这一消息反馈给陶长城,陶长城表示,他们全家人感到非常欣慰,会尽快来爷爷的安葬地祭奠。利辛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会继续调查核实,争取早日找到烈士遗骨。

(责任编辑:常艳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