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王宏鹤:养老金融创新要注重增强普惠性、提供适当流动性、坚持长期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愿北京报道
12月23日,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负责人王宏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发布式上表示,银保监会今年制定了《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发展的通知》,对商业养老金融的基本业务规则做了原则性规定,包括产品更具养老属性,要确保针对养老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也要体现长期性。投资要有安全运作,侧重长期保值,要充分了解客户年龄、退休计划、财务状况、风险偏好等信息,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人。
除此之外,王宏鹤表示,养老金融创新还要注重以下三方面:
一是增强普惠性。金融业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情怀,去发掘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实际上,养老金积累具有长期性、流动性的特点,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养老金积累需求,商业价值潜力很大,社会意义更大。农村居民、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往往养老保障不足,开展养老金积累的手段比较有限。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金融机构针对这类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比如2021年6月我们启动专属养老保险试点,指导试点机构重点向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推广。目前,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件数约5万件,这种普惠性较强的产品随着时间的积累,业务规模会持续增长,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王宏鹤表示。
二是提供适当流动性。养老金融产品往往在期限、领取等方面设置一些要求,这样可以保障资金真正用于养老,体现养老属性。老百姓在投入资金时可能会犹豫,担心如果中间用钱怎么办,这种对流动性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王宏鹤介绍称,金融机构反映5年期以上的金融产品销售难度比较大,客户接受度有限,“因此我们明年1月即将启动的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中,除了突出生命周期特点,也会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客户的流动性要求,适当增强养老金融业务的灵活性,引导客户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加大养老储蓄投入。”
三是坚持长期性。养老金管理比的是长跑,培育长期投资理念,不仅需要面向个人开展投资者教育,也要面向机构建设健康的金融市场文化,发达金融市场中养老金管理在资产管理中占比比较高,表现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有成功的长期管理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建立长期考核机制。比如美国的贝莱德管理资产超过10万亿美元,先锋基金管理资产超过8万多亿美元,市场普遍认为这些机构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成功的长效激励机制,管理者和员工的报酬与长期业绩挂钩,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此外,养老金管理还要注重风险防范。前不久,英国金融市场动荡对养老金市场的冲击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养老金管理要高度重视并做好风险管控,否则问题的负面影响就可能超出金融范畴。能不能未雨绸缪,对养老金投资风险管理出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这点非常重要。”王宏鹤表示。
谈及当前市场较为关注的个人养老金业务,王宏鹤表示,当前,我国居民存款已经超过110万亿,社会财富转化为长期养老资金的潜力巨大,为包括个人养老金在内的第三支柱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扩大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标志着政府政策支持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方面,我们从资本实力、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步估计,能够经营此项业务的公司占人险公司总数的1/3左右,通过这样的安排,我们希望引导更多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参与进来,使个人养老金参加人能够更为放心选择保险产品,获得满意的服务。”王宏鹤称。
(作者:李愿编辑: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