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药物性胰腺炎,你都了解吗?

2023-12-23 09:14:21 - 东方网

药物导致的急性胰腺炎是指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或机体特异质反应引起的超敏反应导致的胰腺损伤,是由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药物是急性胰腺炎相对少见的病因,估计发病率为0.1-2%不等,因其可预测预防,故有必要进行科普,增加大家对导致急性胰腺炎药物的认识,及时调整药物,避免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及复发。

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氯噻酮和可的松引起的急性胰腺炎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已报道了 525 种不同类别的药物与急性胰腺炎有关。药物导致的急性胰腺炎的证据主要来自于病例报告。最有力的证据是明确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并可以排除常见病因的病例报告,这同时需要提供疑似药物开始的时间、剂量和发生胰腺炎之间的时间间隔,并记录对停药的反应,并在再次使用药物时证明胰腺炎复发。

药物导致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如下:

1) 满足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2)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3) 用药史;

4) 服用药物致发病时间是否与多数文献报告的潜伏期一致;

5) 停药后胰腺炎症状及胰酶下降情况;

6) 再次给药后临床表现及胰酶升高(激发试验阳性),但激发试验涉及伦理问题。

特殊人群(如:儿童、妇女、老年人),面临更高的药物导致的急性胰腺炎风险,儿童易受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增加该疾病的发生率。老年人用药较多,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可增加该疾病发生的风险。

艾滋病导致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增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使用使该病发病率增加。炎性肠病患者药物导致的急性胰腺炎发病增加并非完全由药物所致,同疾病本身有一定关系,多种药物以及联合用药也会增加药物导致的急性胰腺炎的发病。

关于药物导致的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其可能原因是(1)药物对胰腺的直接毒性作用;(2)有毒代谢产物或中间体的蓄积;(3)免疫介导的超敏反应;(4)个体易感性;(5)导致Oddi括约肌收缩或胆道梗阻;(6)继发高脂血症或高钙血症;(7)增加胰液粘滞度;(8)胰腺局部血管性水肿和小动脉血栓形成。

2007年有学者将药物按照文献报道,根据药物的潜伏期、病例数、激发试验及排除其他AP病因为依据提出了四类(I~IV)分类系统,其中I类药物分为Ia和Ib亚组:Ia类药物:至少有1个病例报告激发试验阳性,且排除了其它原因,如酒精、高甘油三酯血症、胆结石和其他药物所致。Ib类药物:至少有1个病例报告激发试验阳性,但不能排除其他原因。II类药物:文献至少报道了4例,这些病例的发病潜伏期一致(≥75%的病例一致);III类药物:文献中至少有2个病例,病例之间没有一致的潜伏期,也没有激发试验。IV类药物:未报道过的药物,单个病例报道且无激发试验。

其中Ia类药物包括:α-甲基多巴、偶氮二水杨酸盐、苯扎贝特、大麻、卡比马唑、可待因、胞嘧啶、阿拉伯糖苷、氨苯砜、依那普利、培哚普利、呋塞米、异烟肼、美沙拉秦、甲硝唑、喷他脒、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鲁卡因胺、吡啶酮、辛伐他汀、葡萄糖酸锑盐、磺胺甲噁唑、舒林酸、四环素、丙戊酸、三氧化二砷、沙格列汀。Ib类药物包括:全反式维甲酸、胺碘酮、硫唑嘌呤、氯米芬、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拉米夫定、氯沙坦、利奈孕酮/甲基乙炔雌二醇、6-巯嘌呤、葡甲胺、甲巯咪唑、奈非那韦、炔诺酮/美沙醇、奥美拉唑、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II类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氯噻嗪、氯氮平、去羟肌苷、红霉素、雌激素、L-天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丙泊酚、他莫昔芬。

药物导致的急性胰腺炎相关的药物归类如下:

科普|药物性胰腺炎,你都了解吗?

药物导致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关键是停用致病药物和支持性治疗。防止胰腺继续损伤,大部分药物导致的急性胰腺炎为轻症,可予以禁食、补液、止痛、抑制胃酸及胰液分泌等治疗。中度重症及重症患者应收入重症监护病房,行液体复苏、脏器功能维护等治疗。

药物导致急性胰腺炎为少见病,对该病认识不足时容易忽视,未及时调整药物,导致胰腺炎的复发。遇到病因不明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时需警惕药物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应详细询问既往史及用药史,逐一排查。患者就诊时若考虑诊断为药物导致的急性胰腺炎时,应该详细提供详细病史及用药记录,以供医生进行鉴别。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车在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