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焕明院士:翻译是最好的阅读
转自:中国科学报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王昊昊
近日,在湖南张家界举行的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第十八届年会上,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的科学经典作品《生命是什么》中英文双语版《生命是什么:汉英对照》正式发行。本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担纲译者,出版方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43年,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埃尔温·薛定谔在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面对400名观众作了一系列公开演讲。《生命是什么》一书根据这些演讲稿整理编撰而成。
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尔温·薛定谔的重要著作,也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著作之一,《生命是什么》被称为“世纪巨著的世纪之问”,影响了包括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在内的诸多科学家。它代表了一位物理学家理解生命真正奥秘的一次强有力的尝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理解生命世界构成的方式。
杨焕明现场为高中生代表赠书,希望生命科学的知识和精神能在青年一辈中传承下去,更祝愿青年学子能够勇担学科未来的使命,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杨焕明在《生命是什么:汉英对照》的“编译说明”部分,跟读者分享了他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的三点理由和动机。
一是几位诺奖得主的推荐。杨焕明曾有机会与所认识并有交往的几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畅谈。“正像平常一样,我这个被昵称为‘提问专家(Question-AskingExpert)者’,在向他们请教了很多问题之后,从来没有忘记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对您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本书?’有趣的是,他们无一例外、不约而同地说:‘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2022年,杨焕明再次造访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在薛定谔1943年2月作报告的阶梯教室门口,看到沃森和克里克给薛定谔的信件,和薛定谔在自己的几本书中所写的一样,声称他俩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是受薛定谔这本书的影响。“我当然不相信他们这样的人物也是人云亦云。看来此书常被称为‘世纪巨著的世纪之问’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是杨焕明与薛定谔的“隔世缘分”。“我曾在20世纪初,应时任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D.McConnell邀请,同一天在他的学院作了两场报告。第一场是学术专场,有关我们中国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贡献等;第二场是与大学生交流即近似于科普性质的大讲座。主人告知,薛定谔当年作报告的阶梯教室就在对面的物理学大楼里。遗憾的是,那次没能去瞻仰这一历史性的场地,2022年才特别补上那一遗憾,自然又有一番感受和联想。”
第三个动机是“翻译是最好的阅读”。“我真的好几次读过这本书,尽管没有像读另外一些书那样精读(我对读书的标准之一是做读书笔记),但绝不只是我自己定义的‘泛读’。我真的想借翻译之机再精读这本书。不能说是精读,至少可以说是逐章逐段逐句逐词逐字逐标点细读几遍。可以说三年所得,首先是‘精读’此书的个人收获。”杨焕明说。
《中国科学报》(2023-04-21第3版读书)原标题为《我翻译〈生命是什么:汉英对照〉的三点理由》)
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