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孩23岁开口学说话,上台连董卿都点赞!这群小姐姐真飒!

2023-05-23 11:58:02 - 杭州日报

今年3月以来,杭州日报联合杭州发布推出了“学英语·迎亚运”亚运双语教学栏目。市民朋友们在学习亚运日常英语时,也关注到一系列可爱的亚运主题手语——“杭州欢迎你”“奥体中心”“地铁站在那儿”“祝你玩得开心”,掀起了一波“全民学手语”热潮。截至目前,该栏目累计浏览量已超200万。

视频里教授手语的姑娘们,全都来自杭州一个手语翻译服务志愿者团队——杭州手语姐姐。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关于小镇听障女孩的温暖故事。生长于听障家庭,从小担心成为社会负担的她23岁才开口说话,她做模特、学跳舞、自考大学、当主持人、考事业编、成为志愿者,一步步在城市扎根,还吸引了一大批手语志愿者为听障群体发声。

杭州女孩23岁开口学说话,上台连董卿都点赞!这群小姐姐真飒!

命运为她关上一扇门,她却用乐观与顽强捅开了一排窗,让爱与阳光乘风破浪,洒进了无声的世界……

听障女孩23岁开口学说话,不想被看不起

董卿点赞:见到你,觉得世上没什么不可能

“你是不是韩国人?中文很不错哦!”这是“手语姐姐”毛董莱常会碰到的尴尬时刻。因为重度听障,23岁才开口学说话,刚认识的人听她讲话,总有一种听老外说中文的感觉。

上城区凯旋路,一家名为“荷湾·暖咖”的社区烘焙坊正是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所在地。

“柏柏,晚上的PPT没问题咯?”39岁的毛董莱忙着准备晚上要举办的手语姐姐新人培训会。她跟同事交流的样子开朗阳光,乍听起来与常人无异。

毛董莱是浙江桐乡人,父母同为听障人士。当父母的不甘心,一开始将重度听障的女儿送到普通小学,可即便坐在第一排,毛董莱也没法跟上学习进度。

“哑巴”“你们家都是没用的人”......怯懦和自卑在小女孩的内心疯长——她没有朋友,常常在家门口看着马路发呆,一坐就是一个下午。

杭州女孩23岁开口学说话,上台连董卿都点赞!这群小姐姐真飒!

直到她转去当地聋哑学校学习,内心的阴影才慢慢消融。2000年,念初二的毛董莱提前参加中考,考取了浙江省华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专毕业后,她想和普通人一样念大学,但聋哑学校并没有设立大学,于是便报成人大专,学习数字媒体。

一次偶然的机会,杭州一家本土服装企业看到了气质出众的毛董莱,便请她做服装代言。

杭州女孩23岁开口学说话,上台连董卿都点赞!这群小姐姐真飒!

2007年,她买来助听器,对镜子逐字咬准发音,学说话。“那时候我的老板、同事,身边人都是健全人。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也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没办法,一定要说话。”毛董莱说。

她也真的爱找事做。那些年一个人在杭州,她一边读书,一边做服装代言赚房租、学费,晚上又学跳舞,周末兼职做手语培训......她还学古筝、弹钢琴、做面点,练了一手漂亮的书法。

甚至,她还参加过不少选秀大赛:2004年十大钻石佳丽、中国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杭州旅游形象小姐评比......2010年,她又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考入杭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她慢慢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手语主持人,曾与董卿、陈鲁豫同台主持。董卿对她说,“看到你,就觉得这世上真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

杭州女孩23岁开口学说话,上台连董卿都点赞!这群小姐姐真飒!

杭州女孩23岁开口学说话,上台连董卿都点赞!这群小姐姐真飒!

“现在觉得那会儿好辛苦,瘦到只有84斤。”她笑称,“不过也很充实啊!”

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着替别人撑把伞。2010年,毛董莱和几名手语爱好者成立了“手语姐姐”志愿服务队,每周定期举办手语专业培训,培养能够为听障人群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的人才。

5年后,“手语姐姐”志愿服务队升级为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为听障人群提供公益翻译服务、举办公益助残活动。越来越多的听人(健全人)、听障人加入到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成为了“手语姐姐”,有声与无声两个世界的这座桥梁,愈加坚固。

杭州女孩23岁开口学说话,上台连董卿都点赞!这群小姐姐真飒!

她们是绝对值得信赖的“看客”

讲的话却比亲人都管用

全职妈妈俞云斐在2021年加入“手语姐姐”之前,就已有了中级手语证书,零零散散有过七八年的手语翻译经历。

成为“手语姐姐”后,翻译的“接单”量明显多了,其中以帮助听障人士就医、办退休或社保之类的民生服务场景居多。

公益服务多年,俞云斐太了解听障群体就医有多艰难。

“普通人可能想象不到,看病就医有没有手语翻译,区别是很大的。”她说,“大多数听障人只要病不严重,绝对不会去医院。”

今年3月,一位70多岁的听障人金阿姨手腕肿得厉害,挂了个医院专家号,金阿姨在“手语姐姐”平台上预约了俞云斐一同前往。一到诊室,医生就急了:“为什么之前不拍片?不手术?都这么长时间了!”

原来,金阿姨一个多月前就摔伤了,当时医生建议做手术,她害怕、又嫌麻烦便自行回家了,如今已经错过最佳手术时间。金阿姨的丈夫、子女都是听障人,也劝过金阿姨做手术,或许也是因为不方便,家人的态度并没那么强烈。

那天俞云斐在医院跑前跑后大半天,替金阿姨把该办的手续都跑完了,终于帮她顺利入院手术。“很多时候我都有这种感觉,我们对于听障人来说,是绝对值得信赖的,我们讲的话甚至比他们子女都管用。”俞云斐说。

做手语翻译这些年,俞云斐知道自己的角色仅是一个翻译者而已,最好是做一个“看客”,不要代入,否则会使自己和当事人都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民事纠纷、遗产公证或其他的家长里短。

但有时,“手语姐姐”们无可避免地与这些无法发声的群体产生交集。“像有的老人家,他也没什么重要事情,总是喜欢找我们闲聊。”“00后”“手语姐姐”李娅、谭凤玲是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也都接手过类似的“棘手”派单,“一开始,我们只能说聊天是不行的。”

对一些听障人士而言,“手语姐姐”们除了提供翻译,更大的价值在于心灵的寄托。

秦阿姨母子俩都是听障人,低保户。儿子30多岁了,随着年龄增大听力损失愈发严重,秦阿姨决定给儿子做人工耳蜗,东拼西凑了近20万元。

手术前一天,秦阿姨给俞云斐发来信息:“明早儿子手术,你7点到医院吧。”

俞云斐心里疑惑,术前谈话谈过了,该签的字也签了,自己再去的意义是什么?秦阿姨的理由是,医生要谈话。

一大早,秦阿姨见到俞云斐就要一把拉她找护士,那还是医院疫情防控措施最严格的时候。护士解释了半天,说完全不需要手语翻译了,跟病人用手机打字就可以。

“那时候我想来都来了,阿姨也不愿我走,我们就一直在楼下等到下午手术结束。”俞云斐说,“我知道阿姨担心儿子,需要我在。实际上那天我也没起到什么作用。”

等待的过程中,秦阿姨比划着手语,有一茬没一茬地聊起儿子,表情、手势里全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愧疚与宠溺。

她“说”,儿子都不怎么出家门,喜欢看电脑,没上班,也不大会烧饭,还没成家。她本想帮儿子找一个听人(健全人),但知道概率不大。

俞云斐问她,怎么不让他自己烧烧饭,过几年你总要老的。

秦阿姨摆摆手,他不会的,“我就想他把人工耳蜗装好,他说将来可以去找工作挣钱。”

那天手术成功,临走时,秦阿姨还委托俞云斐:“你认识的人多,帮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姑娘?条件什么的都不要紧。”

50年从不“说”爱,

一场无声的“金婚”让听障老伙计们集体致青春

对于普通人来说,“手语姐姐”也好,“荷湾·暖咖”也好,或许只是一个社会志愿者组织、一家社区烘焙店。而对听障群体来说,这里更像一个家。

今年“五一”前夕,“荷湾·暖咖”办了一场特别的金婚仪式。男女主角都是76岁的听障老人——徐大伯和严阿姨,也是“手语姐姐”的老朋友。这一对年轻时相识于杭州市聋哑学校,今年正好是结婚第50周年。

宾客大多是听障人士,是夫妻俩几十年来的同学、同事和朋友,现场没有子孙辈,因为严阿姨“就想跟老朋友们叙叙旧”。

原以为是个“无声”的现场,其实大家眉飞色舞地打着手语,热闹得很。

杭州女孩23岁开口学说话,上台连董卿都点赞!这群小姐姐真飒!

一位钟大伯“说”,当年这对小年轻一起在群力化工厂工作,那时候不好随便谈恋爱,徐大伯和严阿姨后来打报告去办结婚证,好多人才知道原来他们早就是一对了。领了证,两家人简单办了一桌饭算是喜酒,然后这对新人就去上海蜜月旅行了,跟现在年轻人一样时髦。

也有以前的同事“说”,徐大伯和严阿姨过日子真不容易。1974年孩子出生以后,家里愈发拮据,严阿姨白天上班,夜里到路边摆摊卖香烟补贴家用。后来,小两口搬到景芳,他们又凌晨早起出摊卖煎饼、葱包桧。这么一年又一年,两夫妻愣是把孩子养大,孩子也争气地考上浙江大学,毕业留校。

大家比着大拇指,投来羡慕的目光,“现在你们正是最好的时候,没心事,有时间,可以结伴旅游。”

头发花白的老友们闹腾地“说”着徐大伯、严阿姨的故事,其实也是自己的青春。

有人比划着,“小时候以为像我们这样的人,这辈子都会很艰难。没想到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众人“闻”之,都笑了。

听障姑娘每天打两份工,自己开店当老板

“从不敢想,梦想实现得这么有意义”

那天金婚仪式上,除了徐大伯和严阿姨之外,最高兴的人要数“霞姐”。

“霞姐”名叫吴静霞,是毛董莱的老乡、小学同学,同是一名听障人。当天金婚仪式上的咖啡、精致的甜点基本都出自她手。忘了说,这家烘焙坊的老板正是她。

吴静霞也是个很“拼”的人。最初,她在包子铺当店员,每天揉面团做包子,后来又到一家面包房做兼职,自学了高级西点。

她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到很少——清晨5点半从下沙的出租房出发坐地铁,7点到达面包房做兼职,中午她又到烘焙坊工作,深夜才坐末班地铁回家。如今,吴静霞有高级西点师认证,还持有SCA咖啡师中级认证。她比划着手语,“想在杭州留下来,不能停止努力。”

加入“手语姐姐”后,吴静霞也渐渐有底气分享自己多年的梦想——开一家手语主题的烘焙店。于是,2021年“手语姐姐”最初的工作室就落在了建国北路一家社区烘焙店。

从那以后,“手语姐姐”推出了线下手语一对一翻译服务、手语“110”实时在线翻译服务,面向听障人士开设起烘焙、咖啡、插画、编制等公益课程,还请来国际残疾人职业技大赛冠军,通过每月的公益助残市集,帮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掌握适合自己的技能。吴静霞“说”,“从不敢想,自己的梦想居然可以实现得这么有意义。”

如今,“手语姐姐”团队有70余名专业手语老师,其中有不少“95后”“00后”,有的是专门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不少学习手语翻译的在校生。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基层社区、医院、公证处、法庭上、“两会”会场、电视节目里......

杭州女孩23岁开口学说话,上台连董卿都点赞!这群小姐姐真飒!

长期沉下心来和听障群体打交道,俞云斐自己也时常有收获满满、被治愈的感觉,“其实当他们接纳你,你会发现这是一群很可爱的人,没有太多人际关系方面勾心斗角的东西。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很简单。这个世界,简单点挺好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