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2024-05-23 07:31:44 - 牛弹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每个时期都有重要的科技发展。

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些灿烂文明留下的痕迹,以朝代为序,讲解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历史,让我们一起从科技史里看中国!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书的内容也做得特别好,含金量又足。

1.按朝代编写,方便记忆应考;

2.漫画小剧场,增强阅读趣味性;

3.600多个科技知识点,是语文、科学学习的一大助力;

4.穿插各种小知识,让孩子用更广阔的视角看科学;

5.史前无的特价,全套10册(单本足足有73-76页)+1M长的图鉴,只要139元。

这套书的主编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王小甫,确保全书每条知识都准确、有据可考。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这套书很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不是按常规的科技领域(比如算学、医学、建筑学等等)来分类编辑,而是以朝代为时间节点,从夏商西周一直到近代,讲述不同朝代各项领域的重点科技发展。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比如这本讲明朝科技发明的,它就从建筑工艺与技术-进口食物-天文发明-文学文化作品-机械军火发明-制瓷业发展-纺织技术-医学发展,把整个朝代的衣、食、住、行、商、军这六大领域的发明全部搜罗进来,讲清楚。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不同朝代之间的科技技术,它还有“前后呼应”。

比如,我国天文史的发展,从最早的星象图引入,到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它在这套书里有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这样处理,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它的知识点有逻辑,不孤立、零散,孩子以后碰到考题,直接从这里抽取出来就能用,不用自己从脑袋瓜里的一堆史料文献里费劲扒拉相关的内容,也不容易搞混科技发明的时间。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出版社的老师还专门做了长达1米的知识折页,我国的整个科技发展进程一目了然,可以贴在家里显眼处,方便孩子碎片化阅读、记忆。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内容也做得非常有趣味、接地气。

每个章节都有漫画小剧场作为开篇。

比如,讲到“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它先从博物馆机器人洋洋提问娜娜和小狗旺旺:“如果我们穿越到宋朝,哪种食物是我们吃不到的”这样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故事场景切入,激发孩子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往下翻读。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通过这个小剧场,自然而然地引出后面的科普,包括郑和七下西洋给明朝和世界带来的影响、所应用到的船舶制造技术&天文航海技术,以及后期中国向外探索海洋、对内探索名山大川的成就。

环环相扣,让孩子读起来欲罢不能。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它的知识面很广,覆盖衣、食、住、行、商、武六大科技主题,涉及11个技术领域、600多项核心科学技术。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其中,有部分是孩子在语文、科学、道德语法课本上能够接触到的知识,比如四大发明、历代治水工程、货币发展、丝绸之路、削冰取火法等等。

关于纸的发明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关于钱塘江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还有更多的是,我们在寻常的课本、科普书很难见到的知识点。

比如汉朝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吗,据说他还发明了一种能够计算行进里程的木车,叫记里鼓车,这或许就是世界“行车记录”的鼻祖。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还比如,1783年法国人发明了湿度计,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早在1600年前咱老祖宗就发明出来的天平湿度仪。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青铜鼎大家可能都知道。

但你知道,在没有电没有器械的年代,精美、复杂、庞大的器物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原来,浇铸青铜鼎用到的技术叫块范法,大型青铜器分部件浇铸之后,再拼合——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而且它的知识点讲解普遍都很细致,有些甚至会附上详细的制作步骤。

比如关于含嘉仓,孩子课本上的介绍是比较基础的,只讲了它是什么、面积有多大。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而《科技史里看中国》,它不仅告诉孩子它的存储量有多大(能囤250吨粮食,够1000人吃1年),还把它的原型,也就是回洛仓拿来对比,细致到修建步骤都有。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还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这是孩子必会的知识点,很多书上包括课本都有讲到。

但每到考到的时候,还是会有不少孩子会答错。说到底,还是对知识点了解不够透彻。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这套书讲解得更全面透彻。

比如,它讲造纸术,能详细具体步骤和原料。

那么,自然,孩子读完的收获也不一样,肯定是内容越有细节,印象就越深刻。

蔡伦造纸术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甚至可以说,你在书里看到的,远远超过了你带孩子去博物馆所能了解到的。

比如说,它给孩子讲唐代冶炼技术时,会给小朋友解释为什么这个朝代金银器,大都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格。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特别值得一提的小细节,是上图这只鸳鸯莲瓣纹金碗的介绍。

相比我们在陕博租借的电子导游上的介绍,更简练也更有重点。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虽说书本不能替代真实的逛馆,但对于暂时还没有时间跑博物馆的孩子来说,这套书就是很好的替代。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而对已经逛过展的孩子来说,它又是很好的补充和印证。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虽然是一本以古代科技为主题的绘本,但它的内容并不限于科技发明,很会“旁征博引”地给小朋友介绍政治文化、数学文化、文化著作等等。

比如介绍隋唐的灌溉工程时,会给小朋友讲唐朝诗人白居易主持修建的捍湖大堤(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公堤”)的事迹。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科普元朝的造船技术时,会给小朋友介绍元朝航海家王大渊。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介绍造纸术时,会在讲到纸张用途的时候,顺嘴给小朋友讲“以纸做甲的白甲军”。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介绍海外农作物的引种时,会捎带给孩子讲讲这些农作物的栽种史记。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总之,它不仅教给孩子丰富的科学知识,更教孩子学会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科学,而不是仅仅看成一个学科。

这才是好的科学绘本应有的样子。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奔走“打卡”,孩子们真的懂了吗?

当然它也有缺点,作为一套古代科技主题的绘本,它涉及到的生僻字会比普通绘本多一些(如果你们经常泡博物馆就不用太担心,这些字在博物馆里倒是很常见)。

虽然都有注音出来,但有一说一,相对寻常的故事书,它确实要难读一些,还没有正经学过拼音的孩子,可能还是没有办法完全自主阅读,需要家长带一带。

只要大人愿意一起共读,这套书都可以闭眼入。

全套10册,干货满满,才139元,就一顿快餐的钱,买回去的不仅是一本介绍科技知识的书籍,更是一本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作品。

它通过科技这一独特视角,让孩子们认识到中国在历史上的科技发展,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现代科技的自豪感,对于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和民族自豪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牛精选

《科技史里看中国》

东方出版社

温馨提示:请登录老牛精选小程序中查看订单详情,商品发货后才能查看物流信息。您也可添加客服小哞微信mr_moo123,咨询商品和订单详情。推品推荐、商务合作,请添加Shidaizoe微信。更多好书推荐,请关注公众号 “老牛的读书时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