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平庸与神奇”的日常生活:始于一物,抵达世界

2024-05-23 08:33:1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关注“平庸与神奇”的日常生活:始于一物,抵达世界

皋翱,是我接触的青年艺术家中难得的内核稳定的一位。他不被潮流裹挟,对自己、对现实、对时代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因而不浮躁。他的油画作品,跟他的人一样,非常安静。没有炫目的色彩,没有夸张的造型,没有标识性的符号,也没有形式化的追求,而是持续地进行着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他的绘画语言松紧适度,缓缓道来,带给观者一种亲切与安宁。

他以一颗平常心去描绘日常生活,除了一些生活场景之外,更多是寻常物品,非常的具体甚至琐碎,比如花瓶、酒杯、灯具、镜子、皮鞋、帘子、遮阳伞等等。他将日常物看作一种拟人化的存在,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这种对待日常物的姿态,反映出80后艺术家关注点的一种范式性转移。

在这个物质异常充裕的年代,很多人对物不屑一顾,尤其对旧物更是熟视无睹,但皋翱笔下的平凡之物保有充盈的内容,还留下了人曾经在场的证明与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画出了这些平凡之物隐匿的高贵感,并赋予其人格化的特质。

关注“平庸与神奇”的日常生活:始于一物,抵达世界

皋翱《更衣室》系列之二布面油画80x60cm

皋翱创作的表现对象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带有反光功能的镜面玻璃。这些表面光鲜、折射出现代人微妙的心理状态的镜面玻璃,它们的另一面是脆弱与易碎。所以这些画作一方面看似宁静纯粹,每一个细节都捕捉到了光线的变化和材料的质感,秉承了古典主义对于细节的关注;另一方面,画面背后充满晦涩的暗示性,有一种淡淡的隐忧贯穿于其间。

布帘也是皋翱喜欢表现的对象,他会耐心细致地刻画布帘上的每一条褶子与折痕,以及由折痕所产生的各种形状。这些布帘既是自身与外部的边界,也因为它的遮蔽功能而带来某种隐匿性和安全感。不难看出,这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家的一种心理投射,也揭示出现代人内心深处对于安全感、边界感的渴望。

第三种类型便是场景。无论是剧场、会场、还是房间,都是空空如也。这是一种空与不在场的物质性,尽管不在场,尽管空,却散发着无法诉诸语言的气场和能量。这些场景既是物理空间,也可以看作是情绪与心理的空间,而人物的隐匿或缺席反而更激发观者的思考和想象。

关注“平庸与神奇”的日常生活:始于一物,抵达世界

皋翱《开场》布面油画130x110cm

回顾艺术史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与绘画相遇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它标志着世俗绘画类型从宗教画中解放了出来,黑格尔称之为“绘画与世俗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彻底融合”。而当代具象绘画将日常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是因为相对于以“人”为主体表达情绪的直白,日常物能折射更隐晦的角落,传送更微妙的心理和情绪。同时日常物本身携带的独特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更具延展可能的象征性和抽象性,使得其在当代具象绘画中的情感传递拥有多种维度。

亨利•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具有“平庸与神奇”的二重性辩证法,日常生活具有永恒的轮回性和瞬间的超越性,是平日的单调无奇性与某个瞬间的神奇性、超越性的辩证统一。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当代具象绘画中出现了大量以日常物为主体的作品现象。

值得重视的是,现代社会里的我们对万事万物往往匆匆一瞥,习惯成自然的知觉常常使我们心灵的眼睛蒙尘,对日常生活的诸多精彩和奇妙变化视而不见。我们需要用艺术去打破惯常的、结壳的知觉习惯,重新去感觉事物的奇妙特质。一个时代的真相和情绪有时是“隐匿”的,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帮助我们攫取真相。

事实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媒介,它的价值就在于帮助我们建立与艺术家及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的一种联系。而唯有我们的目光和画布产生足够的摩擦力,才能形成共感和共鸣,才能加深我们对于自身存在和生命意义的感知和思考。

关注“平庸与神奇”的日常生活:始于一物,抵达世界

皋翱《他们》之六布面油画100x80cm

栏目主编:黄玮文字编辑:栾吟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