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眼中,每个孩子都是最珍贵的——记“全国工人先锋号”宁夏儿童福利院医疗康复中心

2024-05-23 12:45:38 - 中国民政

转自:中国民政

“第一次到中心时,航航还不到5岁。妈妈抱着他,一刻都不能放下。”宁夏儿童福利院医疗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康复中心)主任李立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是她工作的第28个年头,脑瘫患儿航航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五一”前,航航结束了第三次院内康复治疗,牵着妈妈的手摇摇晃晃地走出福利院大门。此时的航航,已经就读小学一年级了。“在康复中心,航航并非个例。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促进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使他们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李立花说。

不久前,康复中心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是什么让这个团队获此荣誉?“每个孩子都是最珍贵的,我们通过打造‘入户筛查、需求评定、康复治疗、家长培训、跟踪回访、辅具配置’六位一体的残障儿童康复服务模式,帮助更多孩子实现人生价值。”李立花说。

在他们眼中,每个孩子都是最珍贵的——记“全国工人先锋号”宁夏儿童福利院医疗康复中心

打造一流师资团队

优化一套康复流程

走进康复中心运动治疗大厅,这里的环境布置得温馨舒适、童趣十足。孩子们在治疗师的辅助下训练翻身、站立和行走,不少家长积极参与其中,有的帮孩子拉伸,有的协助孩子练习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和孩子互动画画……

下肢康复机器人室内,治疗师正陪同7岁的花花利用机器人模拟走路,花花的妈妈马国梅则在一旁跟着学习操作手法。“孩子患有脑瘫,无法独自站立,生活也不能自理。来到康复中心后,治疗师为她制订了详细的康复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借助辅助器材可以独立行走,性格也活泼多了。”马国梅说,“我每天陪着她做康复,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心里很感动。”

据李立花介绍,康复中心发挥专业优势、设施优势、服务优势,打造了一支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特殊教育老师、矫形器装配工、社工师等7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儿童多专业合作康复服务团队。

“不做手术,不使用药物,孩子这样严重的病怎么可能治好?”据李立花介绍,不少家长来院之初,心里都有一些疑虑。每期康复治疗为时2个月,家长与孩子一起吃住在院内,真实可见的康复效果是让他们安心住下的根本原因。“有的家长在第一期快结束的时候,就来询问能否延长时间,能否马上报第二期。他们在康复治疗中,看到了孩子康复的希望、生活的希望。”

“每个孩子都很特别,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针对他们的病因病情,我们作出‘一对一’精细化需求评估,由此制订康复方案。”据康复中心副主任冯岩介绍。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水疗、传统康复治疗……十几种康复治疗手段,可以为各种情况的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开展养育、教育、康复一体化服务。

让一个残障孩子康复

帮一个家庭脱困

“我从没想过,我的孩子还有康复的可能!”不久前,一位母亲抱着患有脑瘫的一对女儿,激动地对冯岩说。这两个女孩分别为10岁、16岁,在自治区残障儿童入户筛查中被发现,经医生诊断评估,她们能够进入康复中心,免费进行为期2个月的系统性康复治疗。

“每年,我们面向全自治区分批次开展残障儿童筛查,一年能筛查约600名儿童。”据李立花介绍,2019年以来,康复中心成为“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康复医疗定点医院,将康复服务资源由院内儿童延伸至全自治区有需求的残障儿童家庭,针对困难家庭残障儿童,提供免费康复服务。

“孩子们的住院诊疗和康复治疗费,以及住院期间产生的营养费、交通费、筛查费等,全部是免费的。家长在住院陪护期间产生的生活费,也由项目资金支持。”李立花表示,“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实现受助家庭支出“零费用”,最大限度减少患儿家庭康复成本和经济负担。

让一个孩子康复,帮一个家庭脱困。对许多困境残障儿童的家长而言,康复中心是“奇迹”发生的地方。

言语治疗师张文慧清楚地记得,一名3岁多的残障儿童刚到康复中心时,不会说话、无法表达。“经过一年多的康复治疗,孩子开口说话了,当他叫出第一声‘爸爸’的时候,孩子的父亲——一名高高壮壮的西北汉子,瞬间激动得泣不成声。”

“我们都知道,对于残障儿童来说,许多看似简单的‘第一次’究竟有多难。”康复中心护士长张海珍感慨道,“脑瘫儿童独立迈出的第一步,能让家长激动得蹦起来;孤独症儿童开口说一句话,能让家长直呼‘真聪明’。”

这些小小的“奇迹”,让一位位家长看到了孩子明天的希望,也让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工作沉甸甸的分量和价值。

截至目前,康复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走访,筛查了2000多名残障儿童,帮助600多位母亲掌握康复技能、50多名儿童实现就业、100多名儿童走进校园、100多名儿童实现生活自理,奋力实现“康复一个孩子,解困一个家庭”的目标。

培养一个“医师”母亲

传递一生真情厚爱

每当朝朝上康复训练课的时候,他的妈妈便陪在一旁,仔细观看治疗师的操作手法,不时还要自己比划模仿一下。治疗师们也十分熟悉这位认真听课的母亲,常常“一心二用”,在带领孩子康复训练的同时,为她讲解展示操作要点,方便她记忆学习。

2017年2月,朝朝妈妈带着孩子来到康复中心接受专业康复训练,那时8岁的朝朝还不能独自站立,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治病花费巨大,经济压力让一家人喘不过气来。

经专业康复训练,朝朝独立行走、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看着朝朝一天天好起来,我们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朝朝妈妈说。如今,朝朝已经顺利入学,成为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康复中心跟踪回访发现,由于朝朝妈妈认真学习并掌握了康复技术,朝朝回家后也没有落下康复训练,各项功能稳定提高。而这正得益于康复中心发起实施的“母亲康教免费培训计划”。

“我们调查发现,患儿家庭普遍困难,不少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对康复知识了解甚少,很容易延误孩子的治疗。”李立花解释道,经过康复治疗回家后,患儿如果无法进行有效的持续康复训练,会再次回到康复前的状态。“我们同时也发现,前来康复的患儿有90%是母亲陪护的,因此我们便为这种终生康复模式起名为‘母亲康教免费培训计划’。”

张文慧介绍说,康复中心治疗师利用每周二、周四午休的时间,给患儿家属集中培训,讲解康复理论、技术、流程和方法。

治疗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熟练的技能,为患儿家属示范直接且有效的康复方法,手把手、一对一地传授康复技巧和经验,目标是彻底解决困难家庭残障儿童一生的康复难题。

康复的目的是最终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张海珍作为康复中心“大家长”,是在课程之外与孩子和家长接触最久的人。“治疗师们白天在课堂上布置作业,晚上就由我们来监督孩子和家长是否完成。比如刷牙这样简单的动作,可能需要应用许多康复课程里学到的技能,看着孩子从手都抬不起来,到能独自完成接水、挤牙膏、刷牙、吐漱口水等一系列操作,这或许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练习,但成功的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和使命感。”

(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