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村民到演员导演 邓重英陪六罗村“村晚”走过39个年头

2024-05-23 16:54:00 - 南海网

南海网记者梁振文文/图

每年的春节,举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全村之力筹办的“村晚”是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这台晚会承载着六罗村人对春节的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守望传承,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六罗村“村晚”至今已走进第39个年头,村民邓重英不仅是“村晚”的表演者,还是这台“村晚”的策划人兼导演。从2010年至今,他已有十三次的导演经历。从平凡村民到舞台演员,既是“村晚”的主创人员也是幕后工作者,他所参与的“村晚”,演绎的是百姓生活,传递的是淳朴快乐。晚会上的一阵阵笑声、一张张笑脸,传递的简单幸福,是他对家乡、村民的认同及归属。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邓重英始终信守承诺,让承载着村民们期待和梦想的“村晚”如期举行。如今,他也因这份坚持,被海南省委文明办获评海南2024年第二季度“海南好人”暨“中国好人榜”海南省候选人。

从平凡村民到演员导演 邓重英陪六罗村“村晚”走过39个年头

邓重英在创作歌曲。

身残志坚文化之火依旧点燃在心里

每年春节,全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1985年,六罗村的村民买来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通过这台电视机,村民们见识了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这道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在村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村晚’的想法是来自一个初中生,他的想法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并且坚持至今。”邓重英笑着说,当时有一位叫邓伟忠的村民在儋州市那大中学读初中,看到央视举办的春晚后,就回村找同龄人商议,也想在村里办个“村晚”。这个提议得到当时不少村里同龄人的支持。于是,大家自发捐款置办道具、服装,参与晚会的年轻人自行排练歌曲、舞蹈、小品。就这样,在1986年,第一届“村晚”就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举行了,大约只有十个节目,却吸引了很多的父老乡亲到场观看。

可命运总是捉弄人,5岁的邓重英正是在这一年玩鞭炮时误伤了一只眼睛,导致左眼失明留下终身残疾。“看着哥哥姐姐们排练,我们这些小孩也跟在他们后面学,想上台表演节目的梦想种子在心里种下了。”邓重英说,身体的缺陷不能阻挡他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他努力学习各种技能,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他也渐渐发现,文化活动是凝聚人心、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村里的文化活动贡献一份力量。

如他所愿,1990年,刚上二年级的邓重英登上了“村晚”的舞台,演了一个肚子痛的病人。“第一次演出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虽然很紧张,但也是全情投入。”邓重英在整个节目里没有一句台词,但能上台表演,已是对他多年付出的肯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品配角到简单的歌曲演唱,再到抱着吉他的自弹自唱,邓重英逐渐成为“村晚”的表演主角。“记得有一届‘村晚’,我一个人就表演了7个节目。”邓重英说。

除了表演的兴趣爱好,村民们参与“村晚”的热情也助推了邓重英多年坚持参与“村晚”的初心。“1996年,村里停了电,是村民们举着火把把‘村晚’坚持办了下来。光是买录音机的电池,就跑了十几趟。”感受到村民的热情,邓重英告诉自己,就算再难,也要坚持参加“村晚”,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继续下去。

从平凡村民到演员导演 邓重英陪六罗村“村晚”走过39个年头

邓重英在深圳驻唱。

从平凡村民到演员导演 邓重英陪六罗村“村晚”走过39个年头

邓重英在今年助残日活动上的倾情演唱。

兼具传统与创新“土味”乡愁成文化大餐

2024年的“村晚”筹备时间同往年一样,仅有一个月左右。虽然时间依旧紧迫,但拥有多年执导经验的邓重英重点强调节目品质,既要有传统,又要有创新。“多年的延续,让村民格外重视这道春节盛宴。”六罗村“村晚”的“元老”王海明对于邓重英的号召力很有信心。每年春节前夕,邓重英便开始忙碌起来。从小时候主动邀村里同龄的小伙伴们搞节目,到大学毕业在外省工作后参与舞台节目的编排及舞台布置,邓重英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村内文化,也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1997年,为了能在‘村晚’上表演的节目更加丰富,刚上初中的邓重英自学起了吉他。在只有音响没有灯光的篮球场空地上,他抱着心爱的吉他在舞台上陆陆续续弹唱当下流行的歌曲,给乡亲们更多的快乐,赢得了乡亲们的阵阵掌声。”对于邓重英的业务和能力,王海明赞不绝口。也是因为邓重英那难能可贵的执着,王海明决定将接力棒传到他手中。

从平凡村民到演员导演 邓重英陪六罗村“村晚”走过39个年头

邓重英在“村晚”舞台上表演。

从2010年开始,“村晚”的筹办这一重担落到邓重英的肩上。他深知,春晚不仅是一场文艺演出,更是传承和弘扬村内文化的重要平台。因此,他总是精心设计节目内容,力求将村里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融入其中。今年的“村晚”亮点众多,原创的客家歌曲展示六罗村风土民情,通俗歌曲唱出了六罗村勃勃生机。保留的传统节目走秀展示,让那些已经在角落长满铁锈、落满灰尘的农具再次焕发新光,大家忆苦思甜,不忘初心挽起袖子为幸福生活加油干。整台晚会极具乡村特色,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而正是这浓浓的“土味”,留住了来拜年的亲戚朋友的乡愁。

邓重英喜欢写歌,特别是用当地客家方言写歌,将六罗的文化融合进去。如今,他写了有鼓励年轻一代要勇敢追求爱情的《阿妹嫁给我》,有反映海南橡胶人生活的《刀人》,有反映乡村振兴新农村变化的《乡村大舞台》等歌曲。其中,《乡村大舞台》中的歌词“还有一条乡村路也披上了彩妆,把村和村连起来传递党的温暖”,是邓重英将生活中的进村路写进了歌曲中。正是这样说现实、贴民心的细节加入“村晚”舞台上,才使“村晚”永葆活力。

从平凡村民到演员导演 邓重英陪六罗村“村晚”走过39个年头

邓重英原创《乡村大舞台》手稿。

初心不改信守承诺延续传承讲好六罗故事

从1986年开始,六罗村每年都坚持自办春节联欢晚会,到现在已经连续举办39届。“明年六罗村‘村晚’将迎来第四十个年头。”悠悠四十载,六罗村“村晚”也经历了四批主要组织者,邓重英便是第四批主要组织者之一。

“第一届‘村晚’是村民凑出200多元办成的。这也成了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谈起“村晚”最大的难题,除了节目统筹表演,经费是头等大事。第一届“村晚”,全村2元、5元、10元……筹集资金,年轻人自发捐款置办道具、服装。2024年的“村晚”经费,同样是大家100元、300元、500元……凑出来了。“这些钱主要是购买布置现场的道具,还有矿泉水等物料。”就连大舞台之前的茅草棚,也是村民共同建设。

从平凡村民到演员导演 邓重英陪六罗村“村晚”走过39个年头

邓重英在“村晚”舞台上表演。

四十年风雨变换,“村晚”的舞台从石灰地到茅草棚,再到如今的乡村大舞台,舞台变迁演绎传承的是乡村振兴大戏。六罗村有常住人口约400人,参演“村晚”的约有四分之一,最小的有6岁,年纪大的将近70岁。可以说,六罗村“村晚”倾注了村民的全部。“如今‘村晚’越办越好,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村民邓巧英已经给“村晚”当了十多年的主持人。当她还在读大学时,上一代的主持人就带着她客串主持人。如今,邓巧英是儋州市一所学校的老师,每年“村晚”,她不仅主持节目,还帮助村民排练,参加节目表演。

邓重英说,像残疾人邓亚庆,他在“村晚”上演唱了客家山歌、吹口琴,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现在开了一家小卖部,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许多的年轻人通过“村晚”喜结良缘,还有许多村民都说,就是因为有了“村晚”,大家都像兄弟姐妹一样,也有村民因“村晚”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执导“村晚”多年的邓重英已经做好规划。六罗村“村晚”已经是乡村文化的一道文化符号。所以,一场“村晚”绝不只是表演几个节目,晚会的文化内涵也在逐步丰富。“今后六罗村的每一场‘村晚’,我都致力于打破‘晚会’思维,让它成为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展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画卷’。”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莫淼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