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陕西富平:写好“水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2024-06-23 11:56:39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科技网

科技日报记者王禹涵

“因为坡面径流比较大,我们将传统土制的鱼鳞坑升级为水泥围坝,再也不怕被大雨冲毁了。”顺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水土保持中心干部乔萍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不远处桥山南麓的山坡上整齐地排布着形似鱼鳞形状的坑坝,每个“鱼鳞”包围着一株小小的灌木树苗,起到了保土、保水、保肥的积极作用。

“这面朝南的山坡蕴含了水土保持的大学问。”乔萍说,山顶利用飞播造林,山坡中间采取水土保持林措施,较为平缓开阔的区域则平整为可开展机械耕种的梯田,山脚下种上柿子、核桃、黄花菜等经济林,形成了从山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6月22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团走访陕西富平,看到了山上蓄水、城外引水、百姓用上放心水的情景,也看到了富平因水而兴的写照和百姓幸福生活的写实。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陕西富平:写好“水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桥山南麓位于富平县城西北方向,是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渭北地区的“旱腰带”,常年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按照“治水护河、固土保塬”思路,富平通过固沟保塬等生态治理工作,修复水生态,开展田塬河城一体化规划建设,将昔日的荒山变为翠绿的青山。

不仅要保土蓄水,富平还坚持开源节流,做足水文章。2015年以来,富平与陕西水务发展集团合作,累计投资7.62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惠民利民城乡饮水安全工程。2022年,富平成功引入黑河水,城区实现了“双水源”供水,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8.35%,多源、同质、同管、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统管模式基本形成。破解了渭北旱塬城乡供水保障程度低的难题。

层层梯田错落有致、刺槐侧柏郁郁葱葱,行走在富平县的村落里,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桥山脚下的庄里镇杨家村,红彤彤的柿子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果”。村民杨争川是当地的柿子种植大户,他打理着40亩地,每年能收获30万斤左右柿子、毛收入30万元左右。“种植柿子对土壤和水分的要求很高。自从将坡地改为梯田、政府还帮助我们加装了滴灌设备,柿子产量大幅提升,以前一亩地能收两三千斤、现在土地改良后柿子产量能达到七八千斤。”杨争川说。

记者步入城关街道新庄村,看到村里道路整洁、家家门前种树栽花,泡一壶茶、喝一杯咖啡,这里成为不少城里人休闲放松的首选地。“原先连吃水都困难,哪有条件搞旅游?”村民李伍拧开门前的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喷涌而出。从水窖储水、定时供水到自来水入户,从黑黄色的水到现在甘甜的黑河水,新庄村人不仅用水扮美着自己的家园,还借水生财,村里的咖啡厅、茶舍、蜂蜜科普馆、特色民宿如拔节竹笋般冒了出来。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陕西富平:写好“水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2023年,新庄村荣获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以及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全年共接待研学、乡村旅游游客3万余人次。“保留农村原有乡情风貌,留住乡愁记忆,让游客感受到不一般的乡村体验。”站在“乡村振兴号小火车”大型壁画墙前,富平县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永梅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