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2024-07-23 07:30:43 - 瞭望东方周刊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15期,总第912期),原题为《我的阿勒泰》。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孟佳,记者刘佳璇 编辑覃柳笛

随着剧集的落幕,阿勒泰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激发着人们对于遥远土地的好奇与向往,也唤醒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

阿勒泰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电视剧《狂飙》的热播,让江门这个粤中小城一夜之间名扬天下;《春色寄情人》让泉州Citywalk登上热搜;《我的阿勒泰》走红更是让阿勒泰地区一房难求……近年来,随着影视和旅游业的双双蓬勃发展,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成为城市营销新风向,催生了“文旅电影”“文旅电视剧”的繁盛。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也是国内首部散文IP改编剧集。它以诗一般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了阿勒泰地区恢弘的自然风光,成功在剧迷心中“种草”。南航数据显示,2024年6月,乌鲁木齐飞往阿勒泰的航线预订量环比增长超过50%。热播剧对当地旅游的带动作用可见一斑。

阿勒泰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在该剧总制片人齐康看来,一座城赋能一部剧,一部剧里读懂一座城,只有二者精神上彼此契合、相互成就,这样的诗和远方才让观众心生向往。

一次大胆实验

“一颗名为阿勒泰的种子又在我心中种下了,好想在草原和繁花溪水间奔跑打滚。”有网友在看完《我的阿勒泰》后如此评价。

不过,观众可能未曾想到,最初接触《我的阿勒泰》这个项目时,制片人张硕曾一度感到迷惘。“《我的阿勒泰》的作者李娟毋庸置疑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也是当代新疆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文字质朴天然却极具感染力。然而,从散文集到剧集的跨越非常大,这部作品具备一定的实验性。”

摄影指导刘懿也有同样的感觉:“我之前都是拍类型片,接到的所有剧本都是强情节,突然看见一个一会儿去采木耳、一会儿在草地里睡觉的剧本时,非常疑惑为什么会有人敢投这样的项目。”

当真正投入作品并进行调研之后,主创团队对作品建立了信心,想大胆地实验一次。

2018年,该剧主创团队就购买了《我的阿勒泰》版权,而在新疆乌鲁木齐开机的时间却是2023年4月底,中间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创作和改编过程。导演滕丛丛回忆说:“《我的阿勒泰》成稿于2000年左右,我采风是在2020年,信息时代和文明时代让年轻一代的牧民发生了改变,这种碰撞与融合非常吸引我。”

在阿勒泰那段日子,滕丛丛沉浸于和当地人深入交流、融入。正是在创作和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逐渐意识到《我的阿勒泰》这部作品的特殊性,更意识到阿勒泰地区与这部剧的联结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拍摄地或故事发生地,二者从故事内核到人文精神都有深厚的绑定。

“她是诗意再现阿勒泰地区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像画卷,是写给阿勒泰地区的一封深情的情书。”《我的阿勒泰》文旅项目经理吴欢玮说。

于是,文旅融合的念头自然而然产生了。

对于齐康而言,一个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让《我的阿勒泰》这样只有8集的电视剧,获得更长的传播期,与观众有更大的接口。“借助文旅行业,这个故事也许可以传播得更久,让更多的人知道。但这种合作一定不是榨取彼此的能量或资源,而是站在彼此的角度双向赋能。”

不只有冰雪

对于阿勒泰地区,其一直在寻找一个有力的文旅突破口。

阿勒泰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深深嵌入欧亚大陆腹地,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97千米。

如果要总结阿勒泰地区的特点,可谓是既大又小,既多又少。

大的是面积,达到11.8万平方千米,接近辽宁省;小的是人口数量,常住人口仅为66.9万(2023年数据),是上海人口的1/37。

多的是自然资源,阿勒泰地区是新疆的相对丰水区、素有北疆“水塔”之称;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同时被国务院确定为水源涵养型山地草原生态功能区,素以“金山银水”著称。这里集齐了自然之美:冰川积雪、森林湖泊,戈壁沙漠、草原牧场,神秘陨石、璀璨极光。这里还是人类滑雪起源地,被誉为“中国雪都”。

少的是GDP,由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这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GDP不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1/100(2023年数据)。

一方面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方面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客观现状,阿勒泰地区旅游一直亟待一个宣传突破口。

最近几年,伴随着冰雪运动的兴起,阿勒泰地区在冰雪特色的打造上已经颇具成效。这里建设有滑雪场9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3家、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家,是国内外滑雪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相对而言,冰雪资源在传播上更具优势,通过大型专业赛事,阿勒泰的冰雪资源迅速出圈,已成为阿勒泰地区亮丽的名片。然而,阿勒泰地区不止有冰雪,还有森林湖泊、草原牧场等瑰丽的自然资源。冰雪资源可以靠专业赛事撬动,其他的自然资源如何找到自带传播势能的内容和形式?

影视与文旅的联姻,似乎为阿勒泰地区的旅游宣传找到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抓手。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德丽达·那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阿勒泰地区一直热烈欢迎各影视团队取景、拍摄,我们将尽最大力量提供帮助。”

此前,已经有《天地英雄》《七夜雪》《再见,李可乐》《白天鹅》等影视作品在阿勒泰取景拍摄,但一直未出现一部现象级作品。

“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我们联系到当地政府,确立了文旅融合大框架。在此过程中,新疆文旅厅和阿勒泰地区文旅局都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吴欢玮说,“如何去寻求多方之间共同的利益点和目标点是沟通中最大的难点。在剧集上线之前,谁也无法预测片子的影响力,会对当地旅游带来多大的带动作用。但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愿意打破既定规则、经验,主动去寻求创新。”

合力联动

“多方合力促成了《我的阿勒泰》及其文旅实践的成果,北京市广电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项目各阶段都给予了很多支持。同时,在拍摄期,我们与阿勒泰当地各政府部门就开始了沟通与合作。”吴欢玮告诉《东方瞭望周刊》。

据导演介绍,《我的阿勒泰》在拍摄时起用了近千名群众演员,几乎都是当地人,他们大部分没有任何表演经历。当地歌舞团负责对剧中群众演员进行表演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角色,展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表演。

德丽达·那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阿勒泰地区下辖哈巴河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剧组提供丰富多样的拍摄场地选择,完成道具的制作与租借工作;在拍摄过程中,阿勒泰地区下辖布尔津县的县委宣传部积极宣传剧集拍摄进度和亮点,吸引观众关注,县公安局积极配合剧组拍摄工作,负责安保工作,确保拍摄现场的安全与秩序。

与阿勒泰文旅局的密切合作,则主要集中于剧集拍摄完成之后。在吴欢玮看来,与此前许多文旅融合案例相较,《我的阿勒泰》文旅联动模式更为多元,合作更深入,时间更长线。

首先是共创文化符号。《我的阿勒泰》借鉴了国内外先进文创经验,幻化出一个可以同时连接观众、剧集和阿勒泰风土人情的形象——马。“马是剧中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哈萨克族的象征,代表勇敢、自由、财富,我们给它起名叫踏雪。马的眉毛、眼睛和胸前白色的纹饰,都有哈萨克族文化的缩影。阿勒泰还有一个‘雪怪阿乐’的IP形象,是为宣传阿勒泰冰雪旅游资源而设计,如今‘雪怪阿乐’和‘踏雪’一起,成为了阿勒泰地区的一个象征。”吴欢玮说。

其次是共设旅游专线,即利用影片中一些经典的场景设计旅游路线,带动当地旅游。项目方与中国南方航空建立合作,在6月、7月开设多个“我的阿勒泰”主题航班,在主题航班中会布置剧集的相关元素,通过这种相互赋能的方式,实现双方共赢。

三是共建会员机制。阿勒泰文旅局召集了阿勒泰地区很多景区餐厅、宾馆,给予剧集平台用户独家折扣,同时剧集出品方爱奇艺也推出了“我的阿勒泰x新疆文旅联动”主题会员活动,增强用户对阿勒泰的认知,吸引用户去阿勒泰旅游。

四是共办线下活动。爱奇艺与当地文旅部门、花城出版社共同启动了“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我的阿勒泰”文旅联动计划。5月底,影片主演马伊琍参加了新疆的旅游发展大会。通过这些线下文化活动,持续建立内容和地方的连接。

与此同时,阿勒泰当地也在思考,如何服务好游客,留住热播剧所带来的旅游流量。事实上,很多城市因影视剧出圈后,只是被动承载影视剧带来的热度,没有将热度发散扩大。

德丽达·那比表示,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除了目前已有的北京、西安、成都、广州等地直飞阿勒泰的航班,当地正加大和航空公司的对接合作,争取多开一些直航航线。针对很多游客关心的旅游服务质量问题,目前因电视剧而火爆的哈巴河县、布尔津县,都在加快制定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游客满意度。同时,当地还采取了稳定物价、提升酒店民宿住宿品质、改进配套设施等一系列措施。

德丽达·那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持续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借势《我的阿勒泰》热度,当地在公路自行车大众邀请赛等文化旅游宣传活动中加入“我的阿勒泰”冠名,提升阿勒泰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

城市表达新窗口

多方努力获得了回报,阿勒泰旅游火了。

根据当地民宿行业反馈,往年的阿勒泰地区旺季从6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十一”假期结束,但由于《我的阿勒泰》爆火出圈,今年的旅游旺季已经提前到来,相应的民宿咨询量和订单量都有所上升。

阿勒泰地区文旅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1846.64万人次,同比增长30.25%;实现旅游收入163.41亿元,同比增长35.28%。

观众通过收看影视作品对剧中的取景地心生向往,完成了从“观众”到“游客”的身份转变,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阿勒泰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行业人士认为,《我的阿勒泰》对地区旅游的带动,不仅仅因为剧集真实呈现了阿勒泰地区的美景和风土人情,更因为其体现了快节奏现代生活中难得的一份松弛,为阿勒泰文旅营销提供了更具心灵感召力的内容。换句话说,剧集和阿勒泰文旅的火爆背后,有很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

在社交平台,《我的阿勒泰》被评价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漫长的通勤时间、逼仄的格子间是不少都市年轻人的生活常态,而这部剧利用皑皑雪山、苍茫草原、奔腾骏马、湛蓝湖泊等意象,编织了一个有关远方和自由的梦。有豆瓣网友分享观剧感受:“做了一场朦胧又美好的梦,好像潮湿的腐木,晒到了阳光。”

阿勒泰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我的阿勒泰》不只满足了观众对远方的美好想象,也有现实质地。剧集通过独特叙事告诉观众,阿勒泰不是乌托邦,这里也充满了现实的引力,我们可以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不完美。

比如,李文秀经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问张凤侠:“我算不算是个有用的人?”张凤侠指着草原对她说:“啥叫有用,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很多人第一次发现,原来人生可以如此松弛。

“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呀!”蒙古族奶奶脱口而出的金句击中不少人的心灵,苦难与坎坷,不仅没能让他们产生对未来的疑虑、对命运的悲伤,反而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有影视研究者认为,《我的阿勒泰》一方面通过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的描摹构建出现代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另一方面又让观众在艺术想象中汲取心灵力量,完成自我升华。剧与城基于相契合的底色,才可互相成全,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

近些年来,影视剧已经成为城市表达的新窗口。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刘黎明看来,“通过影视作品与城市文旅的连接,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和文化整合,突破城市文化传播瓶颈,带动文旅产业价值升级”。

随着剧集的落幕,阿勒泰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激发着人们对于遥远土地的好奇与向往,也唤醒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

可以说,《我的阿勒泰》及阿勒泰地区的景色对心灵的治愈力量,带动了一场跨越屏幕的文旅热潮,让地方经济与民族文化焕发新生。

《发现“宝藏小城”》专题系列稿件

“下沉”新机遇

新人群,新场景

正定正火热

我的阿勒泰

发展旅游如同跑马拉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