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共进

2024-07-23 07:44:00 - 南京日报

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共进

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建言加快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共进

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共进

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共进

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共进

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共进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通讯员 管妍 傅可 刘伟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年初,市委常委会会议将“加快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确定为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采用解题思维,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把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作为突破口,助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6月27日,市政协召开十五届八次常委会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学习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听取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相关情况通报和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调研情况汇报。围绕激发高校科研院所源头创新动力、坚持市场需求牵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实现创新要素集聚等,委员们积极协商建言。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益”

“企业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主体。”委员们在协商发言中表达了这样的共识。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在宁高校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作用,在深化校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牵引下,全市高企突破1万家,入库“科小”超过2.3万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7.1%,居全省第一,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

前景向好的同时,对标先进地区仍有一定差距。“对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战略定位和任务要求,南京还存在企业科技研发占比相对不高、领军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等方面问题。”市政协委员刘永彪建议“以未来产业支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双向协作机制,支持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参与创新决策,健全概念验证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体系,构建“成果发现、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成果应用”闭环式的未来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生态体系。

民革南京市委围绕“发挥专精特新企业重要作用”建言献策。他们调研发现,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处于创业型企业升级到大中型现代企业的“脱胎换骨”阶段,建议结合培育和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引导企业树立专利战略思维,做好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效果追踪,实现科技成果链条延伸和价值增值。构建一个完整的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生态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主体。”农工党南京市委建议,探索建立全要素精准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帮助科技成果快速完成向应用技术市场的转型。筛选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推动科技企业加速发展和做大做强。

“总部型科技领军企业规模偏小。”江宁区政协建议围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重点培养总部型“产业群”。紧扣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在大力引进平台型企业的同时,重点培养相关细分领域南京总部型科技领军企业,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支持领军企业围绕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和共性问题,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市政协委员张宁新结合自身所在的医疗卫生领域提出,“疏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上的‘梗阻’,除了关注原始创新成果的突破,应采取更多措施支持科技成果的‘首台套’落地应用。”他建议,出台专项政策支持转化产品落地应用,针对创新产品的“首台套”应用专项协调具体的应用场景,如给予专门政策、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市内各级医院使用“首台套”“麒麟刀”肿瘤精准放射治疗软硬件一体化产品,为创新产品进入市场打造“示范样板”。

“培育壮大优质科技企业。”市政协委员杨峥建议,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帮助科技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科技企业快速发展。通过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方式鼓励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品牌影响力。

增强源头创新动力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南京高校丰富的科技资源,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富矿。”“南京拥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实力强劲,为南京市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作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科教城市,南京市的科创资源和产业基础得天独厚,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来自不同界别的市政协委员、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盘点”南京的科创“家底”时都不约而同地“点赞”。

如何更好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的科创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进“大市场”?九三学社南京市委提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依托驻地高校、院所的研究方向和技术积累,全力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产业链。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质增效,促进产业培育与人才培养互通、实验资源和科技成果共享。完善校地融合发展长效机制,健全合作引才育才中涉及的利益分配、风险管理等合作制度,围绕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开展交流对接。

“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中凸显高校的阵地作用。”鼓楼区政协围绕本次会议议题开展了深入调研,专题听取驻区高校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建议。他们建议,引导支持高校聚焦南京产业发展实际、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对现有产业及未来产业的研究与预判,紧跟学科之间、学科与产业之间日益交叉融合的趋势,着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入融合,让更多高校科研成果赋能南京产业发展。

市政协常委杨继全来自一所在宁高校,作为该校工程学院院长、省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他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输送等方面经验颇丰。“成果转化实际投入资金匮乏,知识产权的管理能力不足,专业转化人才和机构缺乏”,为此,他建议培育“懂科研、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推进以人才链为引导的科技成果“订单”式转化机制,建立“高校科研成果强化现实生产力”及“社会科技需求引导创新研发”的双向“科技—生产力”转化通道,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源头创新能否成功转化,主要看科研方向是否匹配产业需求。市政协常委陈正宇提出建议,鼓励建立完善由行业和企业参与的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办学能力和行业指导科学设置新专业。引导职业院校按照“优先—加快—改造—撤并”的专业布局思路,完善和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向而行、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以高校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革新,加速推动产教融合。”市政协委员卢静建议高校在职务评聘、绩效核算等指标体系中,对应用型人员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比重,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和风险防控机制,鼓励实施成果转化项目跟投、股权激励和收益分红等措施,畅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从源头上强化技术与产业双向对接。

“推动校企科技成果‘结对子’,是实现科技成果‘源头产出’到‘落地转化’的重要形式。”市政协委员王海华表示,“开放”是深化校地合作创新的关键,要持续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向企业开放共享科研仪器、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库等基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人才队伍,实行人员互聘、允许兼职兼训,推动校地“双师型”人才常态流动。提升高校解决产业需求的积极性,形成“需—产—销”良性循环。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衔接”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协商讨论中,“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水平供需平衡,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更‘相见’,不断营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也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聚焦点。

“以市场化机制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发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发现、转化、落地的全周期从‘政府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辛中华委员建议,完善科技成果对接撮合机制,建立成果发布与供需对接线上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帮助成果“找对象”。组织社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嫁接校企科技成果资源,提高“撮合”命中率。

“企业创新的目的就是提高竞争力、提升利润率,竞争力强不强、利润率高不高是由市场说了算的。”王春华常委结合自身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发出感慨,建议优化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用市场竞争下的利润指标识别出有效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助推高质量发展。

围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市政协委员陆健建议,构建“技术超市”,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前沿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展示平台,方便有需求的企业选购现有成果,为企业建立科技需求清单或需要解决问题清单展示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揭榜挂帅”开展针对性研发,这样既可以避免盲目的科研开发浪费,解决企业最迫切问题,又可以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最便捷途径。

针对科创企业“投入大、周期长、轻资产、无抵押”等特点,台盟南京市委从“完善科技金融生态”角度提出建议,打造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体系,搭建“互联网+政务+金融+大数据”的科技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融资需求信息、金融机构产品信息和政策信息的交互对接,形成“政企联动、银保联动、投贷联动”相结合的科技金融生态圈。

“加快培养一批懂项目、会管理、了解市场的职业化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经理人才队伍,成为衔接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和市场的‘红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市政协委员杨正刚以形象的比喻提出建议。

“知识产权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剂。”市政协常委李越峰建议提升知识产权经营和转化能力,加强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和知识产权法治体系建设。“只有这样,创新者才能放心大胆地进行科研和发明,企业才能安心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

实现创新要素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速”

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通常涉及前沿科技领域,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高附加值。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解决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增强国家竞争力。委员们表示,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南京、推动国内外科技力量汇聚南京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瞄准战略前沿产业,拓展创新发展领域。”建邺区政协建议,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打造特色领域自主创新策源地。鼓励复合型创新型总部发展,以总部功能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支持“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等知识密集型高成长型企业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建立创新联盟或联合体加强协同创新。

“央企综合实力雄厚,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的积累与经验优势明显。”玄武区政协以该区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国机集团布局的二级全资子公司国机数科落户为例,建议深化拓展央地协同合作,积极争取重大项目落户南京,围绕做“实”做“硬”数字经济强链补链延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生态,大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能级,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成事在“人”。秦淮区政协建议打造人才招引高地,不断扩大创新人才“朋友圈”。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吸引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的人才来宁创新创业,努力实现招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裂变效应”。

市政协委员郑剑乙来自澳门,他建议建立宁港澳高校科技成果对接平台,设立科技成果对接资金支持机制,加强港澳高校与南京高校之间的师生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让、产业联盟等形式推动科研成果在实际产业中的应用。“港澳高校具有国际化的优势,可与南京高校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共同申请国际科研项目,提升三地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人民政协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这场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在前期深入调研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为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提效”汇智聚力。专题议政成果于会后形成《关于加快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着力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建议案》,报送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感谢市政协及各位委员围绕‘加快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着力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主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副市长吴炜到会听取协商发言,与委员们互动交流。他说,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就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部署了6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近期,市委市政府将出台《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关注南京的科技创新发展,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的政协智慧和力量。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并非易事,科技成果转化亦非坦途。追求‘贯通式’,是为了解决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等问题,破解‘不想转’‘不敢转’‘不好转’的症结,更好实现‘共谋转’‘致力转’‘有效转’。”市政协主席王立平强调,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论述,找准履职方向和着力重点,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的意见建议。紧扣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开展协商式监督,及时反映各行各业人士和群众的利益诉求,加强热点问题引导和舆论宣传,多做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共识的工作,为我市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注入强劲动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