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好戏开演前 一探“扮戏”之妙

2024-07-23 07:57:45 - 西部网

转自:陕西日报

【文化中国行】好戏开演前 一探“扮戏”之妙

衣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独特的文化。我国戏曲剧种多样、流派纷呈,基于其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的特征,戏曲人物所戴的盔帽不断被艺术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体系。随着戏曲的流行,为“角儿”穿衣戴帽的工作成为职业——箱倌。

演员们穿戴上剧装,或文质彬彬、或亭亭玉立、或威风凛凛……今天,在“好戏”开演之前,让我们先到后台,一探“扮戏”之妙。

“盔头武”的制帽生涯

霍耀武今年38岁,西安市鄠邑区人,是戏剧盔帽制作及箱倌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人称“盔头武”。

7月10日,在霍耀武经营的盔头武戏剧用品工作室,他和学生正在修复一顶古旧的秦腔凤冠。工作室里,夫子盔、凤冠、纱帽、王帽、九龙冠等盔帽一应俱全。这些盔帽大多以金色或银色为底色,蓝色点缀其中,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置身其中,记者恍若听见锣鼓声起,看见剧中人款款走来。

霍耀武介绍,盔帽分为冠、帽、盔、巾,根据制作工艺又分为硬盔和软帽。制作硬盔主要用到牛皮纸、丝绸、麻纸、骨胶、金银箔等,包括刻活、掐丝、沥粉、贴金银箔、点绸等多道工序。

如何才能将原材料变成结实耐用、立体美观的盔帽呢?

“首先,要将牛皮纸刻成花鸟、龙凤等纹样。然后,在刻成的纸样上加上纱网,起到支撑和美化的作用。再用骨胶将裹上麻纸的铁丝与纸样黏合,在帽口等重要位置还要用铁丝进行固定。”霍耀武介绍。

沥粉是制作盔帽时最考验技术的一道工序。将骨胶等材料混合装进粉包,通过手掌挤压和移动,让粉印在盔帽的花纹上呈现出立体感。然后,为盔帽贴上金银箔并点缀上丝绸。最后,将提前制作好的绒球、珠子等配饰加上,一顶精致的盔帽就做成了。

干一行,钻一行。为了做出更多精美的盔帽,霍耀武还收藏了一批古旧剧装,搜集了200多种老盔帽、配饰及纹样。

登台前先正衣冠

霍耀武不仅对盔帽制作颇有研究,还熟知各类剧装、盔帽和髯口的穿戴技巧。他会在剧团人手紧张时,协助演员穿衣戴帽,算是一位“编外”的箱倌。

7月3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秦腔演员郭楠楠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赶在《汉津口》开演前,霍耀武到达剧场后台,调整“关羽”要戴的夫子盔。“戴盔帽时,既要保证演员舒适,又要保证帽子牢固不掉落。”霍耀武介绍。

做箱倌,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熟悉剧目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身份。演出前,箱倌要检查剧装、修补更换损坏的配饰,并帮演员穿戴整齐,保证衣帽松紧合适。

西安易俗社造型服装设计师尚群涵今年30岁,是陕西戏曲界年轻的箱倌之一。2014年,尚群涵跟随北京京剧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专业人士学习服装管理、造型设计,后进入西安易俗社工作。

剧场后台是尚群涵工作的主要区域。每场演出前,他都提前来到后台,将演出要用到的长靠、箭衣仔细检查并叠放整齐。若发现破损,他就立刻踩缝纫机进行修补。

演出期间,快速为演员换剧装最为吃力。比如,在西安易俗社排演的传统剧目《金沙滩》中,《困山》一折结束后,9位演员要在不到10分钟内换上长靠和盔帽。每到这个节骨眼,尚群涵就早早候在下场口。

“演员上台后,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整体的穿戴。演员穿戴要坚持‘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预期。快速换剧装对观众会形成视觉冲击。”尚群涵说。

经过长期积累和学习,尚群涵的技艺越来越熟练。近年来,他参与了西安易俗社《白蛇传》《昭君行》《程婴救孤》《滚烫的年华》《劳模刘西有》等剧目角色的服装造型设计工作。

传承中的盔帽手艺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小生演员武嘉鑫不仅当演员,还兼任盔帽制作师、箱倌。

今年只有23岁的他学习盔帽制作已有5年。他的一组盔帽作品白七星额子、黑七星额子、老旦帅盔,在第六届陕西省舞台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二等奖。

2019年,武嘉鑫跟随霍耀武学习盔帽制作技艺。“制作盔帽与戏曲行联系紧密,我非常喜欢。”武嘉鑫说。

戏曲行,没有一项活儿是不受苦的。武嘉鑫学习盔帽制作的第一个步骤“刻活”时,不时会被刻刀划伤手指。用烙铁时,手还会被烫出水泡。为了练习“掐丝”,他用过的铁丝估计已经超过50公斤。

不过,这点小伤对武嘉鑫来说不值一提。从小入戏曲行,他每天练习基本功,早已“刀枪不入”。

武嘉鑫虽然年轻,对传统工艺却非常推崇。“就拿做盔帽常用的骨胶来说,相比化学胶水,骨胶更为实用。传统的手工刻纸相比激光刻纸更为细致,做成的盔帽也会更加精巧。”他说。

经过几年的学习,武嘉鑫的手艺越来越好,同事朋友纷纷请他做盔帽。2022年底,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他专门成立了盔帽制作工作室。

从霍耀武到尚群涵再到武嘉鑫,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接力中传承。

如今,“国潮”风吹遍大江南北,沉睡的技艺被激活,更多的年轻人被非遗的魅力所吸引。同时,他们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技艺传承好、保护好。对于盔帽制作技艺的保护,相关专家建议,要尽快将传统盔帽原物及纹样进行分类整理,请老一辈箱倌口述戏班穿戴规矩,开办盔帽制作及管理技艺培训班,并将研究成果编撰出版。

编辑:胡一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