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起中华饮食文化的遗珠

2024-07-23 12:36:25 - 媒体滚动

转自:廊坊日报

串联起中华饮食文化的遗珠

■唐晓君

《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以下简称《宴飨万年》)一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辉撰写,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为五谷为养、肉食为充、素食为主、醇酿佳饮、五味调和、烹饪有术、礼始饮食等七个章节,以文物叙述为主线,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上万年的中华饮食文化遗珠,有机地串联起来。

《宴飨万年》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资料权威,论证严谨。从茹毛饮血到炊煮熟食,从粗茶淡饭到佳肴美馔,从五味调和到烹饪有术,从席地分食到围桌聚餐,从祭祀礼俗到宴饮之礼……书中所选取的文物均是博物馆馆藏的饮食器具,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食物遗存,传世文献或简牍帛书记载的饮食制度、食品清单、烹饪技法,还有画像砖、壁画、历代丹青绘画作品上的食物图像和饮食图景等。通过这些古老的文物,还原先民的饮食进化过程及饮食场景,再现先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才智。

《宴飨万年》以朝代为序,讲述了五谷、肉食、素食、醇酿、五味、烹饪、礼仪的不断发展变化及社会进步,全书叙述语言直白易读,说明解释通俗易懂,引用典故耳熟能详,历史故事引人入胜,让阅读变得轻松愉悦,趣味盎然。如“社稷”的由来、何为“五谷之王”、扬州炒饭的前世今生、“雪堂”“东坡”的来由、油条与秦桧、历史上的烤串、古人的“黑暗料理”、羊肉羹灭国、鸿门宴、火锅及自助餐的雏形等等。还有一些因为饮食而流传下来的词语背后的故事,如“东坡肉”“脍炙人口”“悬鱼太守”“江东步兵”“钟鸣鼎食”“染指于鼎”“庖丁解牛”“另起炉灶”“渐入佳境”“曲水流觞”“分一杯羹”等,发人深思。

《宴飨万年》详尽叙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稻、粟、黍、小麦等谷物的发展历程,及加工方法的演进,还介绍了牛、马、羊、鸡、犬、猪等传统肉食怎样走上先民的餐桌。这些谷物和肉食让先民们填饱了肚子,从中获取了热量和营养,得以安身立命。书中介绍了先民如何逐步摸索和开发食物的保健养生功能,探索科学合理的膳食,将“药食同源”逐渐发展成为中华饮食的一大特色。如现存最早的传世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里记载了食物搭配的指导性建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从《宴飨万年》一书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先民们在饮食活动中,逐步创制了以五谷为原料的节令节庆食品。如春节的饺子、年糕,立春的春饼,元宵节的元宵,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由此衍生出独具中华特色的节令饮食风俗和浓郁的节庆文化。

该书还记叙了从稼穑耕作时击土而歌,到平民食乐时瓦釜击节,到贵族筵宴上钟鸣鼎食,再到手持牛尾,载歌载舞,唐玄宗的《秦王破阵乐》、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及至百戏助兴、戏曲说唱。先民们在追求饮食的色、香、味、形、器相统一的同时,还讲究美食与传统节日节气、饮食与美景良辰、宴饮与娱神乐人的结合,给历朝历代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新鲜的创作灵感,不竭的创作动力,进而萌发出音乐、诗歌、绘画、雕塑、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

“民以食为天”是《宴飨万年》通篇贯穿的观点。历史上留下的“药食同源”“和而不同”“五味调和”“饮和食德”“治大国如烹小鲜”等词句,无不与饮食活动相关,其中涉及的医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学等诸多学科,成为国人的“心灵之根”。该书可以说是一部中华饮食史,也是一部中华农业史、畜牧史,更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