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2024-07-23 16:11:02 - 政府网站

转自:汕尾发布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开栏语

文化赋能,无所不能。

汕尾明代水寨——坎下城是一处广东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海防城垣,有多处古代文化遗存,是研究汕尾明代戍边文化、海防文化及民俗文化乃至城市演变等方面不可多得的遗存。对它的保护与开发,具有显著的文化旅游功能。

汕尾属于老区新市,“红、蓝、绿、古、特”的文旅资源在城乡大地星罗棋布,在我市“百千万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的当下,文化赋能成了文旅发展的“风口”。如何抓住“风口”再掀“百千万工程”建设高潮,自然成了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者的眼光、理念和能力的课题之一。

【风口】

百年坎下城迎来文旅发展新机遇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坎下城城门

汕尾市区坎下城是一处怀古之地。

它位于后径村西南侧,南临汕尾港。据有关文献记载:明朝末年,倭寇、海盗常在闽粤沿海一带烧杀掠抢,百姓不得安宁,其中对海丰特别是城区一带祸害尤甚。为抗御盗寇袭扰,崇祯九年(1636年)陆河乡贤、朝廷礼科都给事叶高标向崇祯皇帝奏准,在汕尾城内建筑“坎下城”,翌年竣工。明代的坎下城三面环水,是名副其实的水寨。迨至民国初年,海丰乡贤、广东都督陈炯明在城内开设兵工厂。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坎下城城墙碑

百年坎下城,古朴与沧桑并存。

城墙的主要构成乃是明末的“所城”规模,城内面积7.2万平方米,城墙残高3米,宽3.7米,为双层夹墙,灰沙夯筑,周长为1157米,呈不规则椭圆形。墙上有城防马路,原可走马兼人车往来。沿墙顶端原设垛口391个,沿东南方向摆设海防火炮78门,分东、西、南、北建立四门,用花岗岩石条砌筑。城门原有瓮城、并建有敌楼。西门为水门,可供水师进出。

城内有孔子庙、都城隍庙和关帝庙,还有大批的石碑、石刻、石马、石鼓、石门匾等较为有价值的文物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城隍庙

虽然墙体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人为破坏,但大部分仍保存完好,是我省现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城墙之一。1995年5月坎下城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古城墙

【实践】

文化赋能让坎下城古遗存焕发新光彩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明城文化公园

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黄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对坎下城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助力“百千万工程”等方面,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编制了总体规划,对坎下城景区的保护划定在城外100米范围内并对周围建筑物实行控高。还详细梳理遗址名称、所属历史时期、类别、保护利用、用途及陈列情况,从而为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建设夯实了基础。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坎下城公园一角

如今,以“戌边+”为内涵的文化旅游正顺势而生。

据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城区香洲街道就建立坎下城管理办公室,主要开展日常的保护管理工作。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和城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文旅融合号召,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抓住当下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有利时机,结合坎下城的现状,确立了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粗后精的发展思路,以期达至旅游带旺经济的双赢目的。现已争取到利用国债用于遗址改造修缮等建设项目,等资金到位后将迅速开展相关工作。

黄超表示,区党委政府将发动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捐资投资,相信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参与下,坎下城这颗古遗存必将大放异彩。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石狮

【建议】

将坎下城打造成国防军事教育基地

就坎下城的保护与开发等问题,本报记者还采访了我市民俗专家罗镲先生。

罗镲认为,坎下城的保护与开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挖掘与宣传同步。譬如,可以以现成的寨墙为主线、选择保存比较完整的墙体,制作明、清两代多组反映戍边的图景,包括抗击倭寇等海战石雕长廊及雕塑群等。选择制高点和明城的特色,以现代声、光、电制作标志性的宣传画幅。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如春节、神诞、重光庆典之类的群众民俗活动,大造舆论宣传和旅游推介,以点带面,逐步完善,争取早日将坎下城建成国防军事教育基地。二是传统与现代并重。城内有多处古文物,对摩崖石刻、古庙、古井、古民居、书院等进行深入的挖掘搜集和抢救整理修复。德钦书院遗址是考证戍边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入汕尾生产和生活的有力佐证,将德钦书院的传承和现时的香洲中学作为景点捆绑打造,这样既顺理成章又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对文旅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三是打造与提升同频。按修新为旧的原则,改造现有民居的外观为古建筑风格,进一步恢复城池内遗址,特别是民国兵工厂遗存。开辟购物一条街。培育坎下城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打造数字化遗产展示平台,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化”共生发展模式,在文化活化利用的过程中采用“故事IP”,将其提炼出来、打造出去、彰显开来。

城内石碑

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坎下城

记者:梁水良彭子珍

(图片由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他山之石

“考古中国”最新成果发布

城市考古有哪些新进展

两汉郡县考古有哪些重要发现?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在哪儿……日前,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城市考古重要成果,发布浙江绍兴稽中遗址、江苏盐城盐业考古、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江苏淮安城市考古等4项考古最新进展。

浙江绍兴稽中遗址

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重要线索

稽中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是一处战国两汉时期高等级建筑遗址。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考古发掘。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遗址的面貌逐步呈现。

据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李龙彬介绍,战国时期遗存包括1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水井。建筑基址分布在东西长约48米、南北宽约36米的范围内,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基础构筑形式:一是由方形立柱、长方形垫板及垫板下圆木组成;一是由多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的筏状基础。“水井为木壁,经碳十四检测,距今约2500年。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为越国遗存”。

汉代遗存主要为建筑基址、水井、马坑,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确认了4组建筑基址,其中甲组、乙组建筑残存面积约387、317平方米,丙、丁组建筑尚未完全揭露。李龙彬说,此次考古发掘首次发现包含墨书“会稽”“山阴”地名的汉代木刺实物,以及汉代墨书“如律令礼”文字陶片,对研究会稽郡的郡域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在李龙彬看来,稽中遗址越国建筑的体量较大,尤其是其纵横叠压2—4层的地栿之上加上大型垫板,垫板之上再榫卯式立柱,地栿密集而且成排,十分壮观,这是越国人在湿地环境下创造的有效防止建筑沉降的营建方式。

专家认为,稽中遗址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重要线索。发现两汉高等级官署建筑,出土墨书“会稽”“山阴”等墨书文字,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

江苏盐城盐业考古

进一步明晰江淮东部盐业发展脉络

“十四五”以来,围绕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盐业考古”课题,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基本建设考古相关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盐业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在此次“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相关成果发布——沙井头遗址推测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缪杭、后北团遗址分别被实证为唐代和南宋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

位于江苏盐城市亭湖区的沙井头遗址,专家推测其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该遗址地处江淮沿海东部的古沙冈之上,考古发现规整的汉代道路,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瓦当、瓦片等建筑构件和日用陶器等。同时,在遗址周围发现10余处汉代建筑遗址和墓地。“结合《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初步推测沙井头遗址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沙井头遗址各类建筑遗迹可能为盐渎县官署性质建筑。”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刚说,这为理解西汉对江淮区域盐业生产的统一管理提供了考古支撑,也为理解盐业在西汉社会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实证材料。

缪杭遗址位于盐城市东台市,考古发现唐代盐业生产中的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遗迹,实证该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

陈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缪杭遗址发掘区内未发现盐灶等煎盐设施,在对遗址系统钻探过程中也未发现盐灶的迹象,或可表明缪杭遗址在唐宋时期只制卤,卤水需转运至别处煎盐。

煎卤成盐,是古人制盐的关键步骤。考古人员在距离缪杭遗址40公里的后北团遗址发现南宋至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遗迹。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后北团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此外,考古调查已发现盐城境内百余处反映盐业生产、运输管理等不同类型的遗址,初步构建了历代盐业生产体系。”陈刚说。

专家认为,沙井头等不同时期盐业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

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格最高都城城门遗址

景龙门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是北宋东京城内城北墙中部城门遗址。2023年至202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城市建设对景龙门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开封是八朝古都,人们常用‘城摞城’形象地比喻其地下遗存丰富。在景龙门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城墙比较集中。我们确实没想到在这样有限的范围内发现这么多叠加、交织的城墙,这是特别大的收获。”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三营说。

根据文献记载,北宋东京城景龙门沿用了五代后梁兴和门,晚期进行了重修改建,现存遗址打破晚唐五代时期的旧汴州城北墙,在金元时期被废弃,后又被明代周王府叠压。

据王三营介绍,城门整体结构为一门三道式,由门道、隔墙及两侧墩台构成。城门通阔约60米、进深约19.3米。门道均宽约5.6米,为排叉柱过梁式构造,两侧保留有地栿基础,碎瓦与灰土交替夯筑。隔墙均宽约4.7米,素土夯筑。两侧墩台宽约16.7米,墩台包砖逐层错缝露龈砌造。发现有金南京皇城北墙,墙宽8至10米,残高约2米,打破北宋晚期地面及北宋晚期包砖夯土台基。

另据文献记载,景龙门于北宋崇宁年间由李诫主持重修,城门夯筑、砖墙砌造等工艺与《营造法式》壕寨、砖作制度相符,可视为北宋晚期官式建筑的典范。

“景龙门是北宋晚期东京城皇城附近一座十分重要的礼制建筑。”王三营表示,其位置的确定,对于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考古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周王府遗存,包括北萧墙、农田、水井、道路、祠庙、别院等,农田共发现3块,平面近似方形,部分田垄仍清晰可辨;别院叠压于景龙门东门道及东墩台之上,坐北朝南,多进院落式布局,主体建筑包括厅堂、耳房、甬路、厢房、方亭等,生动展示了明代藩王的生活图景。

专家表示,景龙门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为认识北宋东京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实证,也是古今城市文脉传承赓续的又一生动案例。首次发现宋内城北墙与金南京皇城北墙并不重叠,为研究金代重修南京城提供了新的认识。

 据人民网

来源:汕尾日报

编辑:罗薇

责编:黄信锐

审核:许海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