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连山打造“种业硅谷”!

2024-07-23 16:38:49 - 政府网站

转自:清远发布

7月20日,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召开“科技赋能‘连山稻’高质量发展聚智会”。会上,连山3000余份水稻种质材料入驻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湾区种质数字港”,“粤北繁制中心”签约落户连山。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贞琴、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工委主任李元林,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副司长孙传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宗云,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锦丹,连山县委书记许崇砚等140多人汇聚一堂,共话“连山稻”高质量发展。

清远连山打造“种业硅谷”!

“聚智会”上,广东省种子协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清远分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共同签约,启动“粤北繁制中心”的建设。“粤北繁制中心”将利用连山资源禀赋,在粤湘桂三省交汇处打造一个集“育、繁、制、推、融”为一体的“种业硅谷”。

“湾区种质数字港”是广东省为串联种质资源、组学数据、育种工具等“孤岛”,于2021年成立的农业种业公共数字平台,目前仅水稻组学数据就超1000亿条。“聚智会”上,“湾区种质数字港”向连山农科院授牌,一是授权连山3000余份水稻种质材料入驻“湾区种质数字港”,二是专门为其在“湾区种质数字港”平台上开放密钥并授权其使用组学数据免费空间。随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进园入县”连山示范点,将从全国范围匹配要素为“连山稻”高质量发展多维赋能。

孙传范介绍:“全国各地的产业科技活动很多,但像‘连山稻’这样从文化‘切口’摸清家底、从科技‘入口’串联资源、从金融‘抓手’激活要素的整套逻辑和‘打法’还是鲜有个案。”他特别提到,“连山农科院作为一个县管农科院竟汇聚3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育成了10多个新品种,培育了一大批乡土育种专家,这在全国也是很了不起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广东省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可谓‘藏粮于技’的典范。”

成立工作组深度调研谋划“连山稻”高质量发展路径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连山资源禀赋的形象写照,多年来,全县各个民族融通协作,孕育了全县最大的主导产业——“连山稻”。2014年,“连山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也是全县从业农民最多的产业。

“连山大米”在明孝宗朱祐樘时就有记载,“连山大米”弹牙、软滑、香甜、回甘等诸多优点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层面多次拿过大奖。但近些年,一方面,随着各类稻米品种、品牌的涌现,给消费者带来了多种选择,也给“连山稻”带来了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的需求从“吃饱饭”到“吃好饭”再到“吃挑饭”不断跃升。

清远连山打造“种业硅谷”!

如何谋划“连山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迫切需要科技“把脉”,助力“连山稻”转型升级。2023年底,在连山“百千万工程”座谈会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下属事业单位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研究员刘玉涛参会介绍了茂名、清远、广州等不同地域类型的科创赋能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成功案例,引发连山方面高度关注,之后组成工作组,由刘玉涛担任组长,正式启动对“连山稻”的文化考证、产业摸底、资源串联、要素匹配等系列工作。

经多轮深度调研,工作组发现在连山这种特殊小生态、小气候、高海拔、大温差自然环境和壮、瑶、汉等多民族融合的社会环境多重因素融合下,不但长期保存了野生、半野生、栽培稻的各种进化类型,而且还沿袭着山尖(火稻或粳糯)、山腰(粳粘或籼糯)、山下(籼稻)的栽培习惯,并孕育和衍化出了100多种米食珍品,真可谓是水稻产业种质资源、栽培模式、饮食文化的一个“活体库”“留声机”“万花筒”。

今年春,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工作组为“连山稻”量身定做了以种业科技为切入点,挖掘特色文化、集成关联技术、提升质量内核、引发拓链延链、催发三产融合,推动连山大米走上全产业链质量化、品牌化高端发展的路径。

本次活动现场,工作组还向与会嘉宾做了“连山稻”前世今生的汇报,从“越文化与稻”到“壮文化与稻”,再到连山传承至今的“火稻”(旱稻)、“水稻”两大稻作体系,一直讲到由此孕育出的雒、六、禄、渌、绿、鹿、罗等“稻作文化”地名体系和禾、稴、稉等“稻作文化”生产体系,以及膏、糇、五色米等“稻作文化”饮食体系。

清远连山打造“种业硅谷”!

现场:“连山稻”与湾区种质同台竞技

今年初,刘玉涛工作组特意设计了一个“连山稻”万年史种质资源大汇展试验。依托连山农科院,把野生、半野生、栽培稻的各种进化类型育种材料2300余份,以及近些年育成的20余个当地品种汇种在一起;同时,从“湾区种质数字港”的20856份种质中也精选了近30个适合粤北山区的种质参与汇种,同台竞技。

20日下午,与会人员先去参观了这个水稻“万年史汇展区”,两片区逾200亩地共汇种了2350余份水稻种质材料,经过数月的精心管理,近期,绝大多数水稻已进入成熟期。

清远连山打造“种业硅谷”!

片区里,除了沿“时间轴”汇展的野生稻、半野生稻、栽培稻进化类型外,还有沿“空间轴”汇展的山顶(寒凉地带)粳米、山腰(过渡地带)粳粘或籼糯、山下(温热地带)籼米等类型,再加上一些当地各民族传承保留下来的“常规种”,各类稻秆、稻穗让与会人员大开眼界。

连山农科院研究员李启标拿着稻穗向大家介绍:“这种扁穗、长刺、长毛的水稻在古书中被称为秜,也就是野生稻;而这种中穗、中刺、中毛的在古书中被称为秏,是人类经过一定时间驯化的过渡类型,属于半野生稻;再看这个穗大、无刺无毛或者少刺少毛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栽培稻。再从稻米形态看,那些形状圆圆胖胖的稻米是‘粳米’,粳稻喜欢冷凉的环境,而这些形状瘦瘦溜溜很苗条的稻米是‘籼米’,籼稻是南方稻区的主要栽培类型。”

参观现场,工作组还把连山各民族迁入的时间与稻米衍化史做成跨历史长河关联对应的图片和实物展。

声音:

“连山稻”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建言献策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领衔的专家组,以及来自大湾区稻米加工和销售行业从业者,在活动现场纷纷为“连山稻”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连山平均气温全省最低,平均日照时数全省最少,生态优美、日照温和、雨水充沛、湿度适宜,为高端稻米生产提供了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这是连山稻的排他性优势。

广东省老科协副会长、作物遗传育种二级教授张桂权:连山山多且平均海拔高,从山底到山顶温差大,创造了特殊的“垂直温差变化”环境,因此,山顶可以栽培“喜凉”的粳稻,山下可以栽培“喜温”的籼稻,一县即可看尽大江南北的稻米形态,真是个“宝地”。老科协将发挥老专家、老经验的作用为“连山稻”全产业链加持赋能。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研究员何秀英:连山“九山半水半分田”,拥有天然阻隔、高低错落、温差显著等优势,为作物育种、繁种、制种提供了理想条件,水稻所愿意组织力量为连山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势开发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农业农村部华南优质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王丰:愿意为连山“种业产业”提供全面支持,将在杂交育种上重点发力。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处长朱华平:连山几千年传承汇聚下来的粳籼宝贵资源既要保护好也要开发好,接下来如何用种业科技链动产业、商业科技放大叠加效应,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着力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亮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