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性骚扰,中国人民大学的快速反应还应启示什么?

2024-07-23 18:35:11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处理性骚扰,中国人民大学的快速反应还应启示什么?

7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一名在读博士生在微博发布视频,实名举报导师王某某性骚扰。7月22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就王某某被举报一事发布情况通报称:举报情况属实,经研究决定,给予王某某开除党籍处分,撤销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其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高校导师性骚扰并非新鲜事。过去几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发生过类似的学生举报导师性骚扰的个案,但由于国内各大高校在制度上都缺乏专门应对性骚扰的投诉、处理机制,也没有单独的处理机构,这些个案发生后,高校对外表态时所说的“依法依规、从严从快查处”也并没有统一的时限标准。与以往同类事件的后续处理流程相比,中国人民大学此次处理堪称“迅速果断”,这也是很多网友拍手称快的原因所在。

然而,举报高校性骚扰要获得这样一个处置结果并不容易。细看中国人民大学这名博士生的曝光视频,不仅晒出了录音和聊天记录,还表示自己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而该名女博士之所以选择公开举报,也颇多无奈,因为博导王某某于2022年5月21日性骚扰且强制猥亵她,要求与其发生性关系遭到拒绝后,又在随后两年多时间里对她进行打击报复,并威胁称她将不能毕业。这样的“手段”极为恶劣却并不陌生。在2022年7月北大医学部女学生的举报中,也曝光过类似的经历——导师大肆渲染更换导师的难度,暗示“只要导师想,可以弄死你”,同时许诺将来可以读他的博士做博后,在实验室工作;每次猥亵,导师都是借着讨论科研进展或者开组会的名义,让她无法拒绝。

值得一提的是,和其他场景中的性骚扰事件相比,老师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与学生的权力地位悬殊,其掌握的学术权力甚至可以左右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有一个极端的案例:2014年厦门大学性侵案中的受害人,曾对教师吴某在论文指导时一再肢体骚扰作出反抗,但之后还要回去道歉。

可见,高校师生身处权力极度不对等的学术环境,也成为助长高校性骚扰发生的重要因素。2023年开始实施的新《妇女权益保障法》中,针对校园性骚扰做出了规定,要求“学校应当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置性侵害、性骚扰的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女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通知受害未成年女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但到了现实层面,处于不对等学术环境中的学生方大多面临“取证难”、“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等困难,这让不少受害者选择隐忍。

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要求“教师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但屡屡发生的性骚扰个案又告诉我们,想要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仅凭倡议性表态并不能产生有效约束,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制度来规范权力边界、落实处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性骚扰发生。

每一次有人站出来为自己发声,都是一次推动制度优化的契机。比如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在学校官方网站上明确公布学校的相关政策、学生的权利、处理各种问题的程序以及相关机构的联系方式等,通过对违反师德师风者进行全方位惩治,有效遏制失德老师将黑手伸向学生的冲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