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秦皇岛丨抚宁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2022-08-23 08:48:24 - 媒体滚动

转自:秦皇岛新闻网

寻宝秦皇岛丨抚宁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全媒体中心记者刘旭伟

战国五山字草叶纹铜镜为什么没能成为抚宁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抚宁榆关镇为什么会出土一批汉代青铜器?抚宁又称骊城,那么“骊”到底是什么意思?汉朝的水瓢长啥样……提起抚宁区博物馆,很多人立刻想到那件“撞脸”奔驰车标的东汉双鱼凤纹铜洗。不过抚宁区博物馆的宝贝可不止这一件,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探寻宝物背后的秘密。

抚宁区博物馆于2015年7月28日竣工,免费对外开放,总面积990平方米,分“历史文物”和“文化民俗”两大展区。“历史文物”展厅共展出文物280余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两件,三级文物15件,未定级文物263件。这些文物大部分是几十年来在抚宁出土发掘的文化遗存,对抚宁及秦皇岛地区的文化脉络、历史发展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首先是这件战国五山字草叶纹铜镜,铜镜主纹为五个倾斜的“山”字,绕钮作左旋排列,1990年5月从抚宁镇南望庄出土。战国铜镜主要有素镜、花叶镜、“山”字纹镜、菱纹镜、禽兽纹镜等。其中“山”字纹镜出土数量最多,主要流行于楚地,故又称“楚式镜”。“山”字纹镜有“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镜之分,又以“四山”镜居多,其余均少见,因此,抚宁出土的这件很罕见。但馆长杨大海告诉记者,这件铜镜并不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因为它出土时已经是断为32片,现在我们看到的铜镜是修复之后的,在完整度上留下了遗憾。

那镇馆之宝是哪件呢?是这件东汉末年的大吉利斧形铜鼎。子母口,口内敛,口侧有附耳,附耳为“Ω”形,腹部扁椭圆形,饰一周宽扁凸棱,圆底,三蹄足,足外撇,其一足刻“大吉利君宜官”六字,1991年6月抚宁榆关镇安庄段博榆干渠出土。当时榆关镇正在修建博士营至榆关的博榆干渠,因连续降雨,雨水冲刷之下,榆关镇安庄村出土了6件青铜器,包括1件青铜鼎、1件青铜簋、1件青铜壶和3件青铜洗。除了青铜鼎上刻有“大吉利君宜官”六个字外,其他青铜器上没有文字记录。经河北省文物鉴定组鉴定,这批青铜器应为东汉年间的器物。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东汉时期在今抚宁榆关镇设临渝县置。杨大海说,“这几件青铜器的规格,说明它们的主人应该有比较高的官位或爵位,但我们查阅了史料,并没有找到相关人物的记载。”

接下来再从榆关镇回到抚宁镇的骊城遗址,这枚东汉时期的军司马桥形钮铜方印就是从抚宁镇骊城遗址出土的。

秦汉时期的抚宁地界,人烟稠密,经济繁荣,兵马云屯,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西汉时始设骊城县,“骊”即黑马之意,骊城意为天马之城。东汉及三国置临渝县,西晋及南北朝时为平州阳乐县。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夏曹操北征乌桓、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过境讨伐辽东叛乱、北齐文宣帝高洋修筑长城,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抚宁这片土地上历史风云变幻,并留下了实物佐证。

上世纪80年代,位于抚宁县城西250米处发现了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汉代骊城遗址,遗址中陆续发现了从战国至辽金时代的大量文物,包括汉代陶罐、釜、碗、纺轮等多种器皿及残片,汉代铜熨斗、铜器、镞、马具、钱币,还有这枚“军司马”印章。杨大海介绍,根据东汉的军队编制,再结合这枚印章,推测东汉时期此地的驻军人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营。此外,骊城遗址还出土了金代“提控所弹压”印、元代铜权,以及大型房区基址、础石、部分墙体等。

在抚宁区博物馆,还有很多精美的、迷人的、有趣的文物。包括战国时期的龙纹玉饰、蝉纹玉饰,古朴大气、形象生动;此外,还有拓印的宝峰禅寺石刻造像,线条流畅、造型精美,辽代时期的花岗岩石座佛,拥有迷人的微笑……有机会还是亲眼去看看吧!

编辑:郭小溪

责编:刘福庆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