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印杂志《永昌青年》

2024-08-23 06:40:04 - 媒体滚动

转自:湖州日报

油印杂志《永昌青年》

洪明强

油印杂志《永昌青年》诞生于1984年,每期杂志油印好后,分发给永昌丝织厂的每个科室、车间党支部、医务室、托儿所、食堂。

那时,湖州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也是丝绸行业最辉煌,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湖州永昌丝织厂一年的出口创汇就高达3000多万美元。职工的工资收入要高出普通企业近一倍。

因出口的订单多,让上硬三班制的一线工人感到身体疲惫,为按时完成出口任务,厂部及时扩招工人,实行“四班三运转”,这样,大大缓解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织出的绸缎质量上去了,产量也跟着上去,出口订单自然就提前完成了。

由于一线工人分甲乙丙丁四个班,平时纺织工人见面的机会要比上硬三班制时更少了,纺织工人对厂里的生产情况一无所知。为更好地调动职工们的积极性,厂宣传科科长葛民足,团委书记郭庆周,在党委书记马志强的支持下,决定在永昌丝织厂办一本集通讯、产品质量、出口创汇、厂月生产丝绸的总米数,以及每期刊登一首诗、一篇散文,和一首歌唱丝绸方面歌曲的油印杂志,油印杂志取名《永昌青年》。《永昌青年》杂志4个字,由第三车间党支部书记褚宗齐书写,他的毛笔字曾获得过湖州市书法大赛三等奖。

由厂生产技术科供稿,永昌丝织厂1984年上半年的丝绸总产量、质量指标都创新高,厂宣传科为《永昌青年》创刊号油印杂志写了卷首语厂团委写了“祝《永昌青年》越办越好”的文章,而“每期一歌”栏目,在杂志的最后一页。创刊号上还刊登了一首赞美丝绸的诗歌,还有笔者的一篇写纺织车间的散文《美妙的乐曲》。

油印杂志《永昌青年》创刊号印发后,各科室干部争相阅读,织造车间各班组团员还专门组织了学习,并动员每个职工踊跃投稿。虽没有稿费,但年轻的纺织工人很喜欢这本油印刊物,因为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永昌丝织厂还从来没有编印过油印刊物。投稿的职工越来越多。《永昌青年》的编发派送,激发了纺织工人的劳动热情。他们通过它了解厂里的生产情况;工人们还在《永昌青年》上开展“有奖劳动竞赛”。刊载的“万米无疵品”青年,能获奖金80元人民币,80元在当年要超过一个纺织工人的一个月工资。产量获第一名的工人同样能得到80元奖金,获奖的奖金由厂长亲自签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州拥有1000多人的丝织、丝绸印染、布厂10家,纺织工人35000人左右,占湖州老城区总人口的35%。达昌绸厂、永昌丝织厂、湖丰绸厂、湖州丝厂都是百年老厂,其中永昌丝织厂最辉煌时拥有2000多名职工,杭纺机、K74丝织机、提花机400多台,拥有3个150台丝织机的织造车间,技术力量雄厚。

出版于1987年4月15日的《永昌青年》第十三期上,刊发了9条新闻。有潘建良写的《棋手们的盛会》;有厂1984年一季度主要经济完成简报;有王建民、王龙海写的通讯《大河有水小河满》;还报道厂里成立了文体协会,这个协会共设立了钓鱼、摄影、写作、花卉、球类、裁剪等11个兴趣小组。还刊登了团干部戴毓娟的共青论坛《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又刊登了高筱洁的评论文章《平均主义绝对没有社会主义优越性》等。

那时,湖州的丝织行业里,不仅仅只有永昌丝织厂的《永昌青年》一本油印杂志,湖州达昌绸厂就有一本刊名为《梭音》的文学杂志,青年工人在工作之余,写些有关丝绸的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80年代末,《永昌青年》上每期还刊登了鹊桥会,厂团委专门为厂里那些未婚大龄青年男女牵线搭桥,说实话,《永昌青年》杂志上的鹊桥会,还真促成了几对大龄青年男女的婚姻,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费岚担任团委副书记,接管了《永昌青年》的后期工作,并聘请笔者出任文学编辑,编小小说、散文,费岚主编诗歌,负责编写卷首语。我在编文学稿的同时,将厂里的生产质量、总产量、出口创汇的数字写成通讯稿发给《湖州日报》,那年,《湖州日报》上刊登了我好几篇通讯,受到了厂宣传科的通报表扬。1989年年底,笔者获得了永昌丝织厂的宣传积极分子和优秀通讯员,还获得了50元现金奖,和一对大号浴巾的奖品。

90年代初,由于丝绸的出口订单比80年代中期少了很多,湖州的丝绸开始不景气,《永昌青年》油印杂志在编印了近30期后,随之停刊。40年后的今天,当年奋战在纺织机弄里的一线工人都已退休。那本《永昌青年》油印杂志也已泛黄、泛皱,可这正是当年年轻的纺织工人,留下的青春文字记录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