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荣山寮“渔”映像

2024-08-23 08:09:00 - 南海网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习霁鸿

 编者按

开渔季来临,海口两大渔村——荣山寮与北港岛,成为不可错过的打卡胜地。荣山寮,作为海口西海岸最后的渔村,其丰富的鱼类资源、独特的沙滩鱼市与渔村文化,让人流连忘返。北港岛,以碧海红林、赶海趣游闻名,尽享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丰收喜悦;两村各具特色,共绘开渔季绚烂画卷。

海口荣山寮“渔”映像

海洋的怀抱里,总是潜藏着无尽的奥秘与生机。

在8月开渔季,一尾鱼,从大海游上岸,也把大海的秘密带到了荣山寮。

海口市秀英区荣山寮被称为“海口西海岸最后一个渔村”。

8月16日—22日,作为海口市秀英区荣山寮首届开渔季活动的一部分,“2024开渔季‘让渔回家’映像展暨‘西秀百鱼’科普展”活动,在荣山寮用百张影像和百种海鲜,向市民游客展现了这个百年渔村的渔文化魅力。

多种鱼类的必经之地

“让渔回家”项目负责人陈明智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让渔回家”由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智渔”)和本土文化传媒机构“水印天”(即海南鼎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19年共同发起,旨在持续记录和呈现海南渔业、渔村、渔民风貌变迁的公益项目,至今已在三亚、海口、澄迈、文昌等地举办了十余场活动。

而荣山寮渔业的特别之处,凸显出这次活动的意义。

海口荣山寮“渔”映像

“其实海南每个地区鱼的种群是不太一样的。”陈明智说,例如琼海市潭门镇的优势种群是青衣等珊瑚鱼;三亚渔民去远海捕鱼,因此金枪鱼等大型鱼类更多。而荣山寮却不一样:因为地处琼州海峡收紧的位置,无论是太平洋的鱼要去北部湾海域,抑或是北部湾的鱼要去太平洋,这里都是必经之地。这就意味着荣山寮的鱼类尤其丰富。

不同于许多地区将部分品种从码头直接运往他处销售,荣山寮的渔民捕鱼之后则是在岸上的鱼市公开售卖。“从这个角度来说,荣山寮是全省范围内大家可以看到最多鱼类的地方。”陈明智说。

2019年开始研究荣山寮以来,智渔已经确定了其中101种鱼的品种,此次也在“西秀百鱼”科普展中悉数展出。这正是举办科普展的用意——让大家在买鱼、看鱼、吃鱼的同时,还能知道鱼的品种。

“荣山寮的鱼,除了市面上最常见的几种外,我都叫不出名字。看完这个展览总算知道了。”海口市区居民李小玉说。16日开渔当天,她还“抢”到了上岸的第一波海鲜。

其实就连荣山寮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未必认得全所有品种。“对村里常见的鱼都有印象,但是叫不上名字,这次的展让我们年轻一代长见识了,也让我对家乡多了些了解。”村民小蔡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当天,不少在荣山寮或周边社区长大的本地志愿者都参与了此次活动,大家借此宣传自己的家乡,也把家乡的模样在脑海中刻得更深。

“爱吃”五花肉的海龙王

自然科学常常与人文科学相辅相成,遑论这个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渔村。

与科普展同期开展的“让渔回家”映像展就展现了渔村人文科学的那部分。

映像展围绕“渔村、渔艺、渔民、渔俗”四个主题,展现了荣山寮村渔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呈现了荣山寮的“沙滩、渔市、落日”等渔村风光,分别陈列在荣山寮村游客中心内和日落湾沙滩上。

从这些人文照片中也可以看到荣山寮独一份的渔村文化。陈明智以其中一张祭祀的照片举例:大多数渔村祭拜海龙王都是以各种鱼为主,而荣山寮的渔民用的却是五花肉。“本地村民认为海龙王就好这一口。”他说,若再深究,谁也说不清起源,但渔民们世代如此,形成了传统。

开展当天,河南游客刘女士在映像展拍了不少照片,准备发到家族群里,让生长在内地的家人看看渔村的生活。“他们虽然吃不到新鲜的鱼,至少也能看看打鱼的场景和渔民的日常生活。”她说。

智渔还在海滩上堆了一座“鱼山”:几个90厘米高的正方体堆在一起,每个正方体的每一面都是荣山寮渔获的照片,乍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成堆的鱼。这也是对应村里的习惯——捕鱼回来就将渔获一筐一筐地倒在沙滩上,堆积成“小山”。

8月开渔,迎着潮汐,荣山寮的渔民再一次奔向大海。而小渔村也将进一步打造“沙滩上‘活’的渔业博物馆”,不断完善渔业文化体验空间,让百年渔村的“亲海”画卷越展越开。

荣山寮常见的鱼

茂公鱼、小沙尖、雀尾、臭肚、金钱鱼、白鲳、叫姑、兔头鲀、白带鱼、粉鳝、舌鳎鱼、小黄鱼

常见的甲壳类

皮皮虾

白虾

兰花蟹

红花蟹

毛虾

常见的头足类

杜氏枪乌贼

虎斑乌贼

文字/习霁鸿

原标题:荣山寮渔映像

责任编辑:周玉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