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马蒂亚·森的教育——从泰戈尔到剑桥使徒社
阿马蒂亚·森的回忆录《四海为家》里有很多篇幅在写教育。有一些是学校教育,但更多是森从师友身上的所学。他的外祖父是泰戈尔的朋友,也在泰戈尔创办的圣谛尼克坦学校里任职。
由于他的出身和经历,森的求学过程里,有机会跟很多知名的学界人士交往,并从他们身上学习。
1.泰戈尔的办学理念
森本人在圣谛尼克坦学校读了十年的书。他对泰戈尔的教育理念,以及泰戈尔和甘地两位印度伟人之间的分歧有非常有意思的描述。
圣谛尼克坦的学校是如何诞生的呢?校址最早是1863年一位庄园主送给泰戈尔父亲的一块地,希望给身为知名学者的泰父一个可以用于静思冥想的地方。1901年,泰戈尔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一所新型学校。森说,主要是因为泰戈尔对自己曾经读过的学校的不满。泰戈尔自己是辍学生,接受的是私人家庭教师的教育。
这所学校开始的时候是儿童教育的实验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印度国际大学。森说:“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追求全世界的知识。它打算发展成为印度的一所矢志追求世界上最优异知识的学校,无论那些知识来自何方。”
森引用了一位美国访客乔·马歇尔对圣谛尼克坦的描述:“教学方法的原则是,在一个一切平和而且自然力量显而易见的环境里,个人必须绝对自由而愉快;于是就必须有各自精于艺术、音乐、诗歌和各门学问的教师队伍;功课定时讲授,但不是强迫性的,在树下上课时,男孩子们就坐在教师脚下;每个拥有不同天资及禀性的学生,都是被适合自己的才情及能力的学科所自然吸引而来的。”
关于这所学校曾经有过一个很有名的传闻,森在自传里也引用了,但声明说它可能是虚构的。这个故事说,诺贝尔文学奖1913年11月公布的时候,泰戈尔正在出席校务委员会的一次会议,讨论如何为学校的一套新排水管筹资。这时他收到了通知获奖的电报。于是,泰戈尔宣布:“买排水管的钱刚好找到了。”
可见,即使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东方人,也会为钱的事情发愁。
2.甘地和泰戈尔之间的分歧
印度的两个偶像级人物甘地和泰戈尔之间会辩论不休,也是森所说的“好争辩的印度人”。森在自传里讲述了两个甘地和泰戈尔之间的分歧。
第一个分歧在于如何解释天灾,要不要把自然灾害给道德化。
1934年1月15日,印度比哈尔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导致成千上万的平民死亡。甘地说,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只能相信,这次地震是神对我们的罪恶发出的天谴。他的意思是,比哈尔的灾难与贱民运动之间存在重大联系。
泰戈尔在写给甘地的信里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他很震惊甘地会把自然灾害和道德原则联系在一起。
同时还说,更让人遗憾的是,很多同胞会接受这种对自然现象的不科学的解释。
第二个分歧在于,甘地倡导每个印度人每天都用原始纺车纺纱30分钟。圣雄的理由是,劳作使人奋进、磨砺心灵,同时也可以替代进口的机器织布。泰戈尔反对甘地的倡议。诗人认为,现代技术在缓解贫困和减轻人类的辛苦上是有作用的。他拥护技术进步。而且他也不认为用原始纺车就能提升人的精神和心灵。在他看来,“人们只是无休无止地转动属于过时发明之列的纺轮,几乎用不着判断力和持久力。”
不过后来森也开始有些理解甘地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倡导,他是从同理心的角度来解释甘地的号召的。“对于甘地来说,做体力劳动者不断在做的同样的事情,可能有认同社会弱势群体的好处,而这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泰戈尔,森有着更多的认同。他认同泰戈尔思想里一个重要方面,即要接受即使我们尽到最大努力,许多问题可能依然无解。“泰戈尔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失败,而是虽然谦卑却也美好地承认,我们对广袤世界的了解有限。”
3.使徒社
森也回忆了剑桥大学最著名的学生社团使徒社。使徒社的成员包括罗素、维特根斯坦、凯恩斯、E.M.福斯特等名人,颇具传奇色彩。
使徒社的成员只能有十二个人。但是在一名使徒毕业之后,他就变成了一名天使,并且成为使徒社的永远成员。社长则是从天使中选出来,负责安排一年一度的晚宴。
使徒社纳新的流程是,由成员们先跟候选人聊一两个晚上,然后大家进行投票。能够被使徒社吸纳是一件值得骄傲的大事。所以,知名传记作家利顿·斯特拉奇在1902年2月2日当选后,激动地写信给自己的母亲:“我现在是使徒社的一名兄弟了。我显然是在昨天当选的。”
当然,也有一些格格不入的怪人,宁肯退社也不愿意参加使徒社的活动,比如大文豪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使徒社的成员们会每周进行一次讨论会,典型的讨论会的流程是,使徒之一朗读一篇论文,接着大家展开讨论。森说,他写的一篇对于罗尔斯争议理念的论文,灵感正是来自于使徒社的讨论。
4.客观错觉
马克斯的哲学和经济学理念在森接受大学教育的时候非常受欢迎。森也写了他对马克斯哲学的一些理解,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客观错觉”的概念。
马克思提出了“客观错觉”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观察可以同时既是错误的,又是正确的。
举个例子,从地球上观察太阳和月亮,会觉得看起来差不多同样大小。如果从亲眼观察得出结论说太阳与月亮在质量或体积上同样大小,这个结论肯定是错的。但是,否认从地球上观察它们确实似乎同样大小,也是错的。
5.最好不要以修正他人错误作为自己的成就
森还是一名本科生时,他曾经在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论文里发现了一个错误。这篇论文发表在一流期刊《经济学杂志》上。他很兴奋,写了一篇反驳这篇论文的文章,拿给著名学者斯拉法看,并且问他,《经济学杂志》会不会发表这篇反驳文章。
斯拉法看完之后说,他们应该会发表你的文章。但是,“你一定不要那样做。你想以修正他人错误作为你发表学术成果的起点吗?尽管这样做可能不错,但这样小题大作好吗?”
6.三一学院的包容性
在丹尼斯·罗伯逊的推动下,三一学院向学者多布提供了一份工作。多布接受了。但是第二天又写信给罗伯逊说:“当您向我提供这份工作时,我未能告诉您,我是英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我谨为此向您致歉,而如果您因此要撤销您好意提供给我的这个工作机会,我愿让您知道,我不会由于此事而对您心生芥蒂。”
罗伯逊仅仅回复了一句话:“亲爱的多布,只要您在炸毁三一学院小教堂时提前两周通知我们,那就万事大吉。”
丹尼斯·罗伯逊是凯恩斯的好友,也是知名的经济学家,主要研究经济周期和货币与金融理论。莫里斯·多布也是知名经济学家。
7.以赛亚·伯林
森说,他受到以赛亚·伯林的一个理念的强烈影响,那就是:争论的价值不仅在于获胜方所提供的胜利的思维方法,也在于一个被击倒的论点可能继续产生的价值与启示。
以赛亚·伯林反对宿命论。他认为:“既然决定论使事情变得可预测,它就使得人们失去了选择的自由,而且最重要的是,失去了为世界带来有价值的变化的自由。”
8.萨缪尔森
可能很多人都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森与萨缪尔森做过同事,他说,萨缪尔森跟人争论时,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完全专注于争论中可能出现的真理,而不关心是否赢得辩论。鉴于他在经济学中一言九鼎的地位,他本可以轻而易举获得胜利。”
9.从促进熟悉感方面看全球化
森说,现在对于全球化的利与弊都有很多的讨论,但是他认为,全球化还有一个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被忽视的。那就是:“全球化还使我们与他人发生联系……我们的正义感所能达到的范围,可能取决于我们认识谁,以及我们与谁熟悉,而这一范围可以通过我们与包括在贸易和交流中往来的各色人等的邂逅相逢而得以促进。缺乏熟悉感可能使我们对他人漠不关心,而且在考量与他们相关的公正问题时将他们排除在外:联系提供了在更大范围进行道德思考的可能性。”
10.亚当·斯密的“公正的旁观者”
作为开创经济学的大宗师,亚当·斯密有两本重要作品,一本是《国富论》,一本是《道德情操论》。森自己深受亚当·斯密在道德主张方面的影响。他说:“斯密总是怀着对穷人和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挺身而出抨击处境良好的人的所谓的优越性。”
斯密在进行道德推理时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公正的旁观者”。它指的是,“通过想象某个全无个人或地方性偏见的局外人,会如何评估一种包括持续不平等在内的特定情势,来促使我们尽量采用这种无偏见和无争议的态度。”
最后放上两个链接,一个是另一篇写森的文章;另一个是写华人AI科学家李飞飞所受的教育。
(转自:李翔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