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三伏天”明天结束!出伏后“凶险”的30天如何应对?

2024-08-23 17:48:56 - 羊城晚报金羊网

今天(8月23日)是今年“三伏天”的最后一天。从7月15日至8月23日,长达40天的“三伏天”终于即将结束!

明天(8月24日)就要正式出伏了,但将迎来“最凶险”的30天。此话怎讲?因为8月24日(出伏)到9月22日(秋分)这30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也是一年中身体最脆弱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出伏后闷热不下线

警惕“秋老虎”与台风

对于入伏、出伏的气温变化,人们一直十分关注,自古就有“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三伏光阴过,初秋宇宙新”“江行逢出伏,枫叶早知秋”的咏叹。

其中,以北宋大文学家张耒在出伏之日见凉意已至,一口气写出的《出伏后风雨顿凉有感三首》最为精彩:“秋风振秋晓,万境一凄清。幽草虫响息,高叶露华凝……”“三伏如汤釜,熏煮理亦足。西风半夜雨,窗户一清肃……”“残暑扇中尽,新凉枕上归。微云起平远,空碧上朝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伏后炙热消散的喜悦之情。

漫长“三伏天”明天结束!出伏后“凶险”的30天如何应对?

出伏虽然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将要过去,但南方高温并不会一下子就“熄火”。

前段时间,广东多地难见阳光,温度较为适宜,夜里一度可以不用开空调入睡。但被暴雨“硬控”的日子湿度居高不下,衣物也难晾干。

随着副热带高压重新控场,广东逐渐转为炎热和雷雨相伴的天气,气温回升,暑热再现,闷热感将再次来袭。毕竟一般来说,广东的夏天从4月持续到10月,并不是轻易就能结束的。

出伏与处暑相近。昨天(8月22日)是处暑。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从往年的气候平均数据来看,对南方大部而言,处暑节气期间仍然处在夏季,暑热仍在。尤其是华南等地,真正的凉爽还未开启,有时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经常会有高温出没,要警惕“秋老虎”不时反扑。

而夏秋之交,台风依然活跃,并可能与冷空气联手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强风雨。与夏台风相比,秋台风路径更加复杂多变。即将到来的9月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该月热带气旋平均生成5.3个,仅次于8月份。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如果台风来袭,需关注临近预报预警信息,提前准备好食物、饮用水、照明灯具等应急物品,关好门窗,尽量避免外出。

漫长“三伏天”明天结束!出伏后“凶险”的30天如何应对?

出伏后易生病的原因

1.夏季人体消耗大,需要调整

由夏入秋,人们常常感觉疲乏犯困。这是因为经过酷热的夏季,人们身体消耗大,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偿。到了凉爽的秋季,人体各系统发生变化,进入生理性的休整阶段。

2.昼夜温差增大,血管受挑战

昼夜温差大,气温忽冷忽热的刺激下,人体血管受到刺激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最容易诱发一些血管硬化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同时血管收缩紧张,血压波动较大,无论是心梗、脑梗都是发作的危险期。

3.易出现腹泻、脾胃失调问题

初秋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的最为脆弱时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如秋季腹泻。

4.出伏后秋燥严重,燥气伤肺

出伏时节,秋燥严重,燥气易伤肺,而肺与胃、肾密切相关,容易出现口鼻干燥、便秘、乏力等症状。

5.热邪导致津液流失,易感冒

立秋之后,外感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多数是嗓子干、咽喉肿痛、发高烧,同时,伴有各种感冒的症状。秋高气爽之后,空气透明度增加了,太阳当头照更会有种炙热感。这种热邪,会导致人体津液流失,使得经络流通载体不足。同时,热邪导致津液流失,会加重干燥的状态,口鼻之处黏膜干燥,使得外邪容易进入。

出伏后该如何养生?

1.饮食润一点,助养肺

出伏后虽然中午依旧热,但早晚凉,昼夜有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这个时候饮食上要润一点。

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漫长“三伏天”明天结束!出伏后“凶险”的30天如何应对?

2.睡觉早一点,防秋乏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懒洋洋的,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

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出伏后,自然界的阳气慢慢开始收敛,人体的气血也开始内敛,逐渐内收。由于人体自身阴阳状态的转换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此时更容易产生疲乏的感觉。因此,应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注意空调的使用时间,避免整夜处于寒冷环境之中,日常注意经常疏导情绪,保持心情的平静。

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但有晨练习惯的人可以适当推迟出门,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同时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

3.通风勤一点,少发霉

出伏以后,气温逐渐降下来,而且出伏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

霉菌活力很强,一般温度在25℃~30℃、湿度在80%以上,并有充足的氧气,便会生长繁殖。

三伏天的时候空调大开,通风次数少,病菌容易聚集室内。

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服装店里挂着很多衣服不发霉,就是这个道理。

4.穿得暖一点,护血管

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一点,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一点。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颈部,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

漫长“三伏天”明天结束!出伏后“凶险”的30天如何应对?

漫长“三伏天”明天结束!出伏后“凶险”的30天如何应对?

漫长“三伏天”明天结束!出伏后“凶险”的30天如何应对?

漫长“三伏天”明天结束!出伏后“凶险”的30天如何应对?

漫长“三伏天”明天结束!出伏后“凶险”的30天如何应对?

漫长“三伏天”明天结束!出伏后“凶险”的30天如何应对?

编辑:苏惠琳

校对:吴方舟

审核:郑健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