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5G为全国首个沙漠类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增光添彩
转自:内蒙古晨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同时也填补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巴丹吉林沙漠是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主园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有关机构评为“中国十佳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介地—最美沙漠”“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多年以来,巴丹吉林沙漠险峻的地貌和奇秀的景观吸引着一批批沙漠爱好者来到此处徒步穿越、挑战极限。但由于地处偏远等自然因素,这里曾经也是“信息荒漠”,游客来到这里基本就与外界失联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让沙漠美景被更多人关注,2018年内蒙古移动在这里建起了第一座基站,此后连续6年承担电信普遍服务任务,大力推进阿拉善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阿拉善分公司又投资500万元,在巴丹吉林沙漠景区敷设光缆53公里,成功开通了3个通信基站,架起了沙漠地区与外界沟通的信息桥梁。精品网络的覆盖极大提升了游客体验,使巴丹吉林沙漠成为区域旅游的“爆款”打卡地,游客在这里体验穿沙索道、骑骆驼、滑沙等特色项目,感受着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出的奇美景色。在接到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基站建设任务时,阿拉善移动“沙漠之舟”党员突击队扛起建设责任,虽深知其艰难程度,却无一人退缩。
图2:突击队队员们正在沙漠中布放光缆
茫茫沙海,漫无边际,所有基站建设所需的设备、物资只能靠越野车从几百公里外进行运输。沙漠地区风力强,沙丘移动频繁,流动沙土使光缆开沟极其困难,一边挖,流沙一边滑落,经常是没等挖好,就又被流沙填平。面对困难,队员们采用加长光缆标识的方式减少风沙带来的损坏,同时利用沙漠植被作为天然屏障抵抗风沙。为避免沙丘频繁移动和沙漠昼夜温差大导致的光缆损坏,他们有针对性地调整直埋光缆的自然弯曲系数,并搭建临时帐篷进行光缆接续。当地牧民还主动充当起“巡线员”,日常驱车接送旅客时如果发现光缆损毁等问题,他们就及时通知移动工作人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另外,沙漠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铁塔表面温度最高可达70℃,为防止烫伤,工作人员需要穿戴厚厚工作服和手套才能上塔,从塔上下来时,工作服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就是这样,突击队队员们迎难而上、冲锋在前,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架起了沙漠戈壁中的“信息高架桥”。
信息化服务助力牧民生活“冲向云端”
在沙漠地区,骆驼是沙漠行走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也是牧民们最好的伙伴。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骆驼数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素有着“骆驼之乡”的美誉。而在巴丹吉林沙漠所在的阿拉善右旗,养殖骆驼的农牧民超过900户,占到农牧区常住人口的近一半。广阔的地域,加上骆驼活动半径大,导致骆驼越界、丢失时有发生,且牧民放牧需要骑摩托车到几百里以外的草场,根据当地农牧部门测算,每户牧民平均放牧骆驼费用近5万元/年。
为了让牧区群众体验到数智新生活,内蒙古移动自主研发了“北斗驼铃”智能放牧系统,牧民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远程查看和操控牲畜活动和草场情况,还可提供专家在线咨询、远程医疗等服务,帮助牧民们实现足不出户“智能放牧”,让偏远地区广大牧民也能享受到数字化迭代带来的发展红利。目前,“北斗驼铃”智能放牧系统已在阿拉善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了中国移动年度优秀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奖、联合国全球契约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最佳实践奖等众多奖项。
李松育是一名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牧民,在用上“北斗驼铃”智能放牧系统后,他感慨地说道:“移动公司带来的驼铃真的是为我们农牧民带来了太大的便利,让我们也赶上了时髦啊。”
巴丹吉林沙漠,既是自然的杰作,也是文化的瑰宝,闪耀着璀璨的中华文明之光。内蒙古移动将持续发挥数字赋能的主力军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助力当地百姓畅享数字新生活。(王瑞琪、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