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与母职 从身体经验到文化迷思

2022-09-23 00:04:56 - 新京报

母乳与母职 从身体经验到文化迷思

母乳与母职 从身体经验到文化迷思

母乳与母职 从身体经验到文化迷思

母乳与母职 从身体经验到文化迷思

当我们探讨喂养议题时,很难回避的一个面向,便是哺乳作为女性具身性体验的一部分。而一切还要从女性的身体经验开始说起。在接下来这篇文章中,我们整理了一份有关乳房、母乳与成为母亲的书单。在母职崇高化、母乳神圣化与性别权力仍旧不平等的当下,我们想要借由不同的理论思考,探知和呈现诞育背后更为丰富的知识图景与现实困境。

《乳房:一段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

或许没有哪一个身体器官,如同乳房一样,既被过度神圣化,也被过分性化。也很少有一本书,如《乳房》一样,剥去人类附着于乳房之上的想象、羞耻与欲望,回到乳房作为界定人类的身体器官本身,探究它的构成、工作原理与进化历史。

乳房是人类的特色,乳腺是界定我们分类的基础。在书的开篇,作者弗洛伦斯·威廉姆斯开宗明义,从生物学角度看,乳房是事关生死的身体器官,在人类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让乳房成为进化生物学家的最爱。但整整一个世纪的学者都说,乳房之所以进化出来,是因为男人喜爱它们,而且喜欢与有幸拥有它们的女性原始人交配。随着女性在人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地位攀升,她们指出,造成乳房进化的,是身为母亲的女人。

作为女性身体的一个特别部位,乳房既与身体的其他器官相连,也被周遭生态环境所塑造。自成形的最初阶段起,乳房就对周围世界极其敏感,由于乳房会储存脂肪,它们也储存了喜爱脂肪的有毒化学物质。而我们所置身的现代世界对乳房并不友好。它不仅污染乳汁,还引发更高的乳腺癌风险。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对乳腺癌的病因以及预防措施仍旧知之甚少。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谈论乳房?按照作者的说法,我们既亏欠它太多,也对它了解太少。如果身为人类便意味着拥有乳房,拯救它们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像女孩那样丢球:论女性身体经验》

接下来这本书为女性身体经验做了政治哲学理论的反思。

《像女孩那样丢球》收录了女性主义政治学家艾莉斯·马利雍·杨有关女性身体的系列论文。在这本书中,杨通过“肉身化”哲学思考将“阴性处境”进一步理论化与知识化。而引发系列思考的开端,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日常现象:小女孩投球时为何会有特殊的身体姿势?

相较于主流的性别结构研究,杨将性别研究焦点转向针对阴性身体的生成过程的细致观察,涉及主题包括乳房、怀孕、月经、身体与衣物/空间的关系等。与此同时,她结合切身的个人体验与多位欧陆哲学家的理论脉络,从本体论、认识论与知识论层面重新勾勒肉身化的知识图谱,描绘了充满权力刻痕的活生生的女性身体。

在本书的第三章《怀孕的肉身化:主体性与异化》中,杨指出,妇产科临床上将月经、怀孕、更年期视为需要治疗的特殊状况,其概念基础恰恰是医学的健康概念中所内含的男性偏见。在西方医疗史上,主流的健康模型假定正常、健康的身体是稳定的、均衡的、不会改变的。而身体状况规律、显著或是激烈的改变,正是成年女性身体正常运作的一种面向。医学却隐隐将不变的成年男性身体概念化为所有健康状态的标准。以产科医疗对孕妇的介入而言,孕妇本人最清楚她的身体感知,但这感知主体却无法成为发言主体,反而成为超声波胎儿摄影与各项侵入性手术的客体。

“关于怀孕的话语忽视了主体性,对此我们不该感到大惊小怪,因为关于女性的特殊体验在我们关于人类经验和历史的大部分话语中都是缺席的。”杨在书中这样写道。

《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

提到喂养议题,很容易联想到的一本书便是22年前的这本《喂养中国小皇帝》。世纪之交,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研究项目的九位学者共同编写了一本有关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儿童饮食问题的论文集。

本书围绕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饮食营养、儿童食品产业的兴起、科学育儿话语、全球消费文化对中国家庭生活的渗透,以及饮食变迁伴随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变迁等问题展开,尝试理解中国80后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背景,揭示中国社会对待儿童的态度转变。

在第七章《爱婴医院和育婴科学》中,美国学者高素珊实地考察了北京的一家爱婴医院。爱婴医院是政府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母乳喂养率降低的一个政策性回应。在这里,孕妇们被教导,医生以老师的身份告诉她们母乳喂养的好处。这项政策直接影响了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母乳喂养率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0%攀升至1994年的64%,也让我们切实地看到科学观念是如何被用来促进中国转型时期的母乳喂养。

但讽刺的是,市场力量也渗透其中,医院在鼓励母乳喂养的科学观的同时,允许跨国公司在医院内推销奶粉,使得这项由国家策划的母乳喂养推广运动并未如其期望那般有效,而孕妇们则被进一步卷入当时的商业消费潮流之中。

《成为母亲的选择》

最后,让我们回到喂养议题背后的母职问题。上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贝蒂·弗里丹出版《女性的奥秘》一书,讲述了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所经历的内心冲突,即一种自我未被命名的痛苦。弗里丹在书中指出,这种无名的痛苦根植于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对家庭主妇的赞颂与“快乐主妇”的迷思之中。

半个世纪后,如果有什么是当下的无名问题,成为母亲的复杂抉择一定占据其一。母亲角色的崇高化不仅带来母职惩罚,也让未生育的女性承受来自社会与自我的复杂审视。但究其根本,成为母亲,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那些成为母亲又后悔成为母亲的女性最能展现这一身份的复杂样貌。

2008年,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了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在该书中,多纳特倾听与收录23位女性在生育前后的情感轨迹,将母亲视为一种情境,正视女性在成为母亲的漫长过程中所面对的社会压力。

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多纳特在书的最后这样写道。

□青青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