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转学:逆的是高考分数,顺的是未来人生路

2024-01-04 17:30:4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8名大学生拟跨省转学的消息引发关注。

1月2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拟跨省转学情况公示》,8名大学生拟跨省转学,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

从公示的转学信息可见,8位大学生原专业的录取分数均高于转入学校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分数差值在2分到159分不等,有5名大学生原专业和转入专业有变化。其中,北京建筑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原专业录取分数为573分,转入学校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14分,相差159分。

逆向转学:逆的是高考分数,顺的是未来人生路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拟跨省转学情况公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跨省转学多是北京高校本科生转学到其他省份高校,更有清华大学的本科生选择“逆向转学”至双非院校,这种看似从“高”到“低”的转学选择,打破了传统的教育选择观念,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常规认知中,跨地域跨学校的大学生“流动”并不多见,很多网友对“逆向转学”的选择表示不解,认为其放弃了名校的光环和优质资源。

仅从“由高到低”的表象来评价大学的转学选择略显偏颇,他们也不应该被轻易地贴上“学业失败者”和“降级”的标签。关于大学生转学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猜测,但每个大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尽相同,如若申请转学的学生是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综合考量了专业选择、就业展望等实际因素,合乎相关程序与规定,他们应该被给予尊重和理解。

逆向转学:逆的是高考分数,顺的是未来人生路

从公众的认知不难看出,“学历情结”和“出身论”的评价标准普遍存在,而跨省转学如何定义,如何具体实施,究竟“谁能转?怎么转?转到哪”等一系列问题,是亟待向公众科普的。

事实上,大学生的跨省转学涉及到教育公平,依照相关规定,教育部也对大学转学设置了一定的限制和门槛。2017年9月1日,经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详细规范了大学转学的各项事宜。《规定》允许大学转学,并指明了申请转学的具体情况,但并非谁都可以申请转学。《规定》指出,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或者不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可以申请转学”。此外,《规定》明确了不得转学的六种情形,避免了由低分录取专业转向高分录取专业的乱象出现。“学生因学校培养条件改变等非本人原因需要转学的,学校应当出具证明,由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转学到同层次学校”。

这也意味着,大学转学制度是条“单行道”,只能由“高”转入“低”或同层次“平移”。有规可依,加之多重程序实施,避免了有人利用转学政策“钻空子”。

梳理发现,此次8名大学生拟跨省转学的消息并非首例。2023年7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公告,确认9名高校学生跨省转学,9名学生转学经过初审、复核、公示,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相关专家表示,这对学生和学校来说是一个更有利的方式,能让这些学生能进入更适合的学校、专业继续就读。

逆向转学:逆的是高考分数,顺的是未来人生路

2023年7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公告确认9名高校学生跨省转学

大学生转学,对相关教育部门和高校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重视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注重多元化发展,打破唯分数论,让学生能够获得更适合自己的学术和教育资源。

说到底,大学生转学可视作其进行自主规划的积极选择,但这也意味着更加复杂和不可逆的改变。转学并非“退路”,大学生前期需要充分的自我认知和准备,才能积极应对转学的一系列挑战和考验。

对“逆向转学”的大学生而言,看似逆的是高考分数和公众认知,如果能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人生价值,何尝不是一条顺路和坦途呢?

(大众新闻客户端田汝晔)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