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毕加索的“假想敌”,也是“艺术上的父亲”

2023-11-04 07:36:01 - 上观新闻

转自:石建邦

11月4日,“马蒂斯的马蒂斯”大展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分馆举行。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是公认的“画家中的画家”,他被毕加索视为“艺术上的父亲”,也是他一生的“假想敌”。两人亦敌亦友,共同创造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艺术史的璀璨辉煌,成为“现代艺术的两座高峰”。

“我善于‘偷取’一切”

20岁那年,马蒂斯接受了一次阑尾炎手术。当时专攻法律的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邻床的年轻病友莱昂·布夫里耶常常在病房里绘制风景画,令马蒂斯羡慕不已。出院后,马蒂斯的母亲送给他一套颜料和画笔以及一本学习绘画的手册。他从此决定转投绘画,开始专业的学习和创作。“从我把颜料盒拿在手里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像一头猛兽扑向自己所爱的东西。”马蒂斯曾说。

他是毕加索的“假想敌”,也是“艺术上的父亲”

巧的是,毕加索8岁就开始学画,他从小就是一个艺术天才,而他比马蒂斯小12岁。他俩恰好是同一年开始“入圈”的。毕加索是西班牙人,18岁就闯荡巴黎,以画画为生。他“人小鬼大”,点子很多。每逢创作遇到瓶颈,灵感枯涩,就会去马蒂斯的画室看看,探探马蒂斯最近画了点什么新玩意儿。只要被他嗅到一点味道,就会不留痕迹地运用到他的作品中。正如毕加索的朋友所说,他长了一双特别的眼睛,一幅画只要被他看上一眼,仿佛所有的精华就会被他“吸”走。“我善于‘偷取’一切”,这是毕加索的名言。他擅长从别人那里“偷取”灵感,并将他们改头换面,铺张开来,发扬光大。比如非洲艺术,早先是马蒂斯发现它的美感价值并介绍给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也是马蒂斯和布拉克等人最早尝试的,毕加索也拿来发挥。马蒂斯为人宽厚大度,对此不以为意。他们两人惺惺相惜,经常互赠画作。马蒂斯的性格沉稳冷静,一副法国老派绅士风度,即使在画画的时候也要西装革履,衣衫整洁,最多外面再穿件白色大褂。而且两人毕竟相差12岁,他内心一直觉得毕加索是个“孩子”。

他是毕加索的“假想敌”,也是“艺术上的父亲”

比马蒂斯还马蒂斯

有时,马蒂斯对于毕加索经常“盗用”他的创作题材的做法也会感到非常憋屈。1926年,他的女儿在一封信里提起了毕加索,马蒂斯憋不住了,回复说:“我很多年没见过毕加索了……他是个埋伏在草丛里的匪徒。”尽管如此,两人的交往还在继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马蒂斯和毕加索在画坛如日中天,俨然是画坛的泰山北斗,双峰并立,各不相让。1931年6月16日,巴黎的乔治·珀蒂美术馆举办了史上规模最大的马蒂斯画展,作品涵盖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共有141件油画和100幅画稿,盛况空前。马蒂斯非常低调,开幕那天早早就离开了会场。毕加索似乎比马蒂斯本人还要兴奋。当时有媒体报道说:“马蒂斯拒绝成为众人的焦点,早早退离了现场,希望一切由他的作品代为发言。而同为本世纪艺术界领军人物的毕加索却在现场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画展的轰动触发了毕加索的好胜之心,他马上安排了两次小型画展,分别在两个美术馆展出,引起了公众的不少关注。不仅如此,他还认真研究了马蒂斯画展的所有作品,不久后就公开宣布,他也要在乔治·珀蒂美术馆举办自己的回顾展,而时间就定在第二年的同一天——1932年6月16日。

他是毕加索的“假想敌”,也是“艺术上的父亲”

为了这次“公开叫板”,毕加索拼尽全力。他仔细挑选展出的作品。同时,还决定创作一系列新作,作为对马蒂斯展览的回应。在此后的大半年内,他的多数新作和马蒂斯有着相当直接的联系,混杂着对他的尊敬与嫉妒。毕加索大胆创作了几幅充满马蒂斯风格的画作,色彩艳丽,有着强烈的装饰图案和阿拉伯花纹,而且充溢着情色意味,简直比马蒂斯还要马蒂斯。这个“鬼才”甚至还早早预示了马蒂斯日后的创作风向,令人惊讶不已。在那几个月里,毕加索疯狂创作,显示了惊人的创造力,直到画展开幕前夕,他才完工,有些画被送走时,上面的颜料还未干透。1932年的毕加索作品展,规模比马蒂斯的大很多,一共展出了225件作品,其中包括7件雕塑和6本插画。其中有一本是为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绘制的版画,毕加索希望以此与马蒂斯为马拉美所作的版画竞争。在画展中,毕加索弱化了那些保守的新古典主义作品,而重点强调近期的作品,例如《生命》《两裸像》《弹曼陀林的姑娘》《小丑》《三个音乐家》等。展览开幕后,人们议论纷纷,一时成为巴黎的轰动事件。

他是毕加索的“假想敌”,也是“艺术上的父亲”

两条“艺术花蛇”

1932年4月,马蒂斯写信给远在纽约的儿子皮埃尔说,他作品的大买家巴恩斯近来拒绝了购买毕加索的《生命》。据马蒂斯说,巴恩斯认为毕加索根本不会看色彩,他近期的作品不过是“对马蒂斯的拙劣模仿”。马蒂斯开心地强调了这一点,在同一封信中提到了两次。就在毕加索画展开幕的前一天,他在接受一次采访时刻意地想把自己与马蒂斯区别开来:“多少次当我想用蓝色时,却发现我手边根本就没有这个颜色。所以我就用红色代替蓝色。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罢了。”接着,他声称灵感比色彩更重要:“最终,唯一重要的是来自内心的东西。”尽管两人不断较劲,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后,两位艺术家都选择留在法国继续埋头创作,坚守阵地,保持了艺术家应有的尊严。战争期间,马蒂斯与毕加索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变。虽然他们依然是对手,但战争的创伤让他们结成新的联盟。作为法国最著名的两位艺术家,他们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在法西斯势力面前代表了文明本身的价值。而这个转变多少有些讽刺,因为在战前,他们的艺术常常被人指责为“将野蛮文化引入现代艺术”。

他是毕加索的“假想敌”,也是“艺术上的父亲”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去世,他的家人打电话通知毕加索。放下电话后,毕加索久久沉默。毕加索一直忌讳有关死亡的话题,马蒂斯的逝世对他无疑打击巨大,整整两周时间里,他都没有动笔画画。几周后,当一位客人提起马蒂斯去世的事情时,毕加索面带哀思地望向窗外,喃喃自语道:“马蒂斯死了,马蒂斯死了……”有一些嫉妒不免隐含着欣赏,艺术家之间更是如此。从中国人的属相来看,马蒂斯和毕加索都属蛇,这两条“艺术花蛇”起舞缠斗长达半个世纪,难分难解。这种互为对手、在竞争中共存共荣的关系,在马蒂斯去世后瞬间瓦解了,这让毕加索黯然神伤。

他是毕加索的“假想敌”,也是“艺术上的父亲”

毕加索有一个心结,自从自己的父亲去世后,他一直把马蒂斯当作“艺术上的父亲”看待,视其为特别的依靠。至此,这样的心理依赖也没有了。此后,毕加索振作精神,创作了一幅向马蒂斯致敬之作,依然习惯性地带有一股竞争的意味。

晚年的毕加索同样不得不直面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画了一批自画像,在画中,他的眼睛透出了一种别样的力量,这种力量似乎是死亡给予他的,他好像正在进行一场与自己的战斗,或许是最后的挣扎。

其中有一幅自画像,据说毕加索画了好几个月,像极了一张落寞的蛇脸。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