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南北朝虚币出现的原因

2023-11-04 13:37:16 - 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浅谈魏晋南北朝虚币出现的原因

浅谈魏晋南北朝虚币出现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是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统称。这一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货币也出现了许多乱象。

所谓虚币,就是法定价值远超货币本身金属价值的铸币。以五铢钱为例,标准的西汉五铢钱重为五铢,其法定价值即为面额“五铢”。五铢钱是西汉中期至唐朝初期一直使用的最基本的通行货币,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虚币开始出现,如三国蜀汉铸造的“直百五铢”,重量与五铢钱相近,但其法定价值“直百”却相当于一百枚五铢钱,远高于货币实际价值。

蜀汉发行的“直百五铢”

一枚当一百枚五铢钱

国家通过法令,强行规定了虚币的面额,但虚币在流通过程中会逐渐回归其实际的价值,官方在回收虚币时,亦是以市场价值为准。在此过程中,国家攫取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只要简单地发行一种面额上百甚至上千的虚币,就可以使得百姓的积蓄瞬间缩水。

那么,为何这种竭泽而渔的货币政策会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1.钱荒下的无奈举措

众所周知,在经历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北方地区又陷入了十六国的乱局之中,此后的北魏、北齐、北周时代,也是战事不断。江南的东晋和南朝相对安稳,但统治阶层权力斗争严重,朝代更迭频繁,每逢战争也是纷乱不休。政局的混乱导致的首要问题就是朝廷府库的空虚,朝廷无力再发行足值的货币,正如《宋书》所言,刘宋朝廷“官藏空虚,宜更改铸”。

浅谈魏晋南北朝虚币出现的原因

与此同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在立国之初都有过或长或短的和平发展光景,在这些相对稳定的时段与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交换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对钱币的需求也在逐步上升,受到铜料缺乏、铸钱产能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钱币的“供不应求”即“钱荒”问题便成为了一种现实的困扰。

在原料稀少的同时,铜料又被君主、贵族及普通百姓用来制造佛像。这种风气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这就导致了铜料资源的进一步紧缺。而铸钱技术的落后与长期停滞也导致铸币成本较高。

在此背景下,对于统治者来说,应对“钱荒”问题、扩大财政收入的手段,在货币方面最具有操作性的选项便是在钱币的用料和面值上做文章,而这就是虚币在魏晋南北朝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

浅谈魏晋南北朝虚币出现的原因

北周发行的“永通万国”,以一当十

时至梁武帝时期,市面上流通的虚币已经五花八门,根据《隋书》记载,“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

2.政治分裂与铸币权的分散

除了钱荒这一经济原因外,虚币的风行还与这个时候全国分裂、政权林立的社会现实有关。

从汉末“董卓之乱”开始,至隋朝灭亡的400余年时间里,统一稳定的时间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分裂和纷争中度过。政治分裂和政权割据导致了全国性的钱币系统被破坏殆尽,虚币获得了乘势而起并广泛流布的绝佳条件。

浅谈魏晋南北朝虚币出现的原因

首先,政治分裂使得很多政权纷纷自行铸造新的钱币,这些钱币虽然总体上属于“五铢钱”系统,但却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虚币大钱、减重小钱、铁钱等各种不同的钱币形态。然而由于这些割据政权往往较为短命,这些货币的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反而破坏了全国性的货币系统,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货币系统最终陷入混乱。

其次,当某个政权试图在境内整顿和统一钱币的时候,又往往会受到来自周边政权钱币的威胁。一是“边境之上,人多盗铸”(《隋书》),私铸盗铸防不胜防;二是邻国的劣币不断涌入,使得整顿货币市场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南朝陈发行的“太货六铢”

一枚当十枚五铢钱

最后,由于时局动荡,导致虚币、劣币长期盛行,普通百姓已经慢慢接受了虚币泛滥的现实,一旦官方试图改善货币,反而会遭受到相关利益集团的抵制。例如《隋书》所言:“(太货六铢)以一当五铢之十,与五铢并行,后还当一,人皆不便,乃相与讹言曰:六铢钱有不利县官之象”。虚币的泛滥影响相当巨大,在虚币盛行之下,汉朝确立的五铢钱货币体系逐渐走向崩溃,许多地区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阶段,社会经济陷入萧条。

参考文献:

[1]朱成实:《魏晋南北朝恶钱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2016.

[2]朱成实:《魏晋南北朝恶钱研究——

兼及实物货币的流通及其质劣化》,

上海师范大学,2023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