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类似“新鲜白菜充当厨余垃圾”事件发生,下一步该怎么办?

2023-11-04 11:01:13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10月31日,网上一则视频引发热议:海淀区一垃圾分类桶站,有人将新鲜的白菜捣碎后,扔进厨余垃圾桶内“凑数”。11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发布情况通报称,负责保证桶站周围干净整洁和督促居民正确投放厨余垃圾的北京绿鑫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员工,因月底尚未完成当月厨余垃圾分拣任务,遂将公司内部食堂的白菜充当厨余垃圾进行处理。

新鲜白菜充当厨余垃圾,不仅造成了食品浪费,还加重了厨余垃圾处理负担,这匪夷所思的行为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垃圾分类,各地积极探索。为了方便市民,北京很多小区都选择安排专人值守进行二次分拣。这种模式也催生了不少专业从事垃圾分类的公司。

根据2017年公布的《海淀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政府对物业单位或专业公司分出的厨余垃圾会以1700元/吨的价格按量予以补贴,补贴价格远超白菜400元/吨的价格。可见,对企业来说,把新鲜白菜当厨余垃圾凑数是很划算的买卖。

此前企业也曾出现类似问题,为何一直未被发现?在笔者看来,当地社区可能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问题。海淀区会定期对各街镇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厨余垃圾分出率是其中的重要指标。增加厨余垃圾量能够有效提高厨余垃圾分出率,从而帮助社区提高考核评比的成绩。

考核指标设置具有导向作用,要想避免类似问题发生,首先要调整当前垃圾分类考核指标。在笔者看来,在考核指标中单独列出厨余垃圾分出率,在垃圾分类的起步阶段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厨余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为进一步推动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奠定基础。但经过几年努力,从数据指标看,北京市厨余垃圾分出量和分出率已显著提高且保持稳定,继续强调厨余垃圾分出率,并作为考核指标进行评比,就可能导致部分地方、企业为了提高考核成绩弄虚作假。

此外,厨余垃圾分出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与厨余垃圾处理能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水平等统筹考虑。笔者建议,可以结合当前厨余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情况,归纳总结近几年垃圾分类的相关数据和特点,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并根据工作情况动态调整。

此次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垃圾分类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急需加强监管。监管部门要及时发现垃圾分类企业的作假手段,并举一反三,加强排查,避免类似问题发生。社区也要承担起甲方责任,及时了解垃圾分类企业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企业弄虚作假就立刻追究其违约责任。同时,可以充分借助科技的力量。比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装垃圾分类智能监控系统,通过现场摄像头对垃圾投放点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通过AI识别实时识别垃圾乱投等问题,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及时发现垃圾投放量的异常变化,真正实现对垃圾分类精准管理、精准监督。

从长远看,垃圾分类公司弄虚作假只是特殊历史阶段出现的问题。引入专业公司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只是垃圾分类初期的过渡形式。随着群众垃圾分类自觉性、精准度不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小区不再需要二次分拣。为尽快度过过渡阶段,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宣传引导教育,通过垃圾分类积分换礼物等方式,调动公众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实行居民生活垃圾差异化收费制度,倒逼居民垃圾分类。比如,分类后的垃圾不收费,不分类的垃圾根据重量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进一步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升和责任落实。

此次新鲜白菜充当厨余垃圾事件折射出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要力戒急功近利。相关地方和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方式方法,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办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