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非遗传承千古缘 文化托举时代梦
来源:环球网
“十一”黄金周期间,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老街上的非遗小剧场,再次迎来场场爆满的火热情形。琴筝、陕北说书、榆林小曲、陕北道情、陕北民歌、秦腔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节目,深深吸引了外地游客与本地市民。“这次来榆林真是收获颇丰,在非遗小剧场内,感受到了榆林最地道的地方文化特色。”来榆林旅游的江苏市民郑媛女士说。
在榆阳区北大街45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有一处院落,有着古色古香的红漆木门,门头上挂着喜庆醒目的大红灯笼。走进院内,一处精美的照壁映入眼帘,体现着四合院独特的文化韵味。阳光透过四合院的雕花窗棂,洒在铺满石板的古朴院落,温馨而恬静。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于2007年。经过三次全区大规模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了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8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47个;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13名、区级传承人63名。在此基础上,征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物607件;建成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榆林小曲等非遗传习所12处。
2018年,榆阳区文化馆原址按规划改建为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总投资280万元,展陈面积3407平方米,馆内设有非遗小剧场、榆阳书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技艺坊1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线下实体店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榆林古城沙盘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厅和临展厅各1处,2020年1月对外开放。
展示馆全馆展线呈“几”字型,展线流畅,人流空间较大。展馆内设有彩绘、刺绣、泥塑、石雕、银匠、柳编等展室。每逢节假日,各类非遗传承人都会在各自的展室,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并为观众耐心讲解。
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枣木雕刻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彦飞的展室内,陈列着各类枣木雕的作品。杨彦飞总会耐心地给人们讲解枣木文化、技艺、创意,以及枣木文化价值等内容。杨彦飞说:“枣木是道教的圣木,在东南亚叫赤金檀、红花檀木,比桃木硬三倍。咱们榆林本土枣木资源丰富,通过枣木雕刻技艺,能很好地展示枣木雕刻技艺和创意,体现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灵魂,它是活着的宝藏,是民族的记忆。一盒颜料,一支画笔;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柄铁锤,一把錾刀;一簇柳丝,一双巧手;一抔黄土,一块泥巴……传承人们用指尖技艺,承陕北工匠之精神,传民间工艺之神韵。
展示馆内非遗小剧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可容纳100名观众,于2018年2月3日进行首场演出,截至目前,综合非遗展演1357场。非遗小剧场负责人刘宏飞介绍:“非遗小剧场是由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打造的文化惠民演出剧场。小剧场设在榆林古城内,在这里既可游览历史文化名城,又可欣赏陕北特色文化。非遗小剧场自成立以来,场场座无虚席,门口经常围满了热情的观众,并多次接待外地游客。”
“我们通过单独展柜、实体模型、现场演示、场景还原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广大市民更深入了解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融入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焕发时代活力。”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馆长刘豐说,今后,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不断延续非遗文脉,弘扬传统,保护特色,切实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繁荣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推动榆阳经济文化强区建设而努力。
非遗传承千古缘,文化托举时代梦。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故事,使丰厚的文化积淀如缓缓流淌的无定河水一样,虽历经沧桑而不衰。(来源: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