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工作,不玩乐,聪明孩子确实会变傻

2024-02-04 10:03:48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呢?通过刻意练习,不断地演练同一个挥杆动作、同一段旋律、同一个开局,直到娴熟地掌握?把工作和玩乐严格区分开?对于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我们知之甚少。如何解锁潜能,发挥创意?显然,我们需要知道更多。

本文节选自《为自己思考:终身成长的底层逻辑》,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撰文|[美]奥赞·瓦罗尔

只工作,不玩乐,聪明孩子确实会变傻

《为自己思考:终身成长的底层逻辑》,[美]奥赞·瓦罗尔著,苏西译,蓝狮子图书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10月版。

彼得对电吉他感到厌倦了。

他所在的乐队已经巡回演出了10年。他们是从美国南部一座小小的大学城走出来的,是一支相当不错的独立乐队,但从没做出过热门金曲。他们干的事儿总是一成不变——包括彼得在内。他拿着相同的乐器,弹奏相同的旋律,每天8小时。

有一天他一时兴起,放下了吉他,拿起一把曼陀林。他从没弹过这个。曼陀林的和弦跟吉他完全不一样,他必须改过来。他搭建了一个音乐的“沙盘”,尽情地尝试全新的音阶,练习全新的和弦,创作全新的重复乐段……全都带着玩耍的心态,就像个好奇的孩子一样。

乐队成员们都加入进来了。贝斯手玩起了键盘,鼓手拿起了贝斯,主唱写的歌词一般都跟政治话题有关,现在他也开始尝试其他主题了。

在一次乐队排练中,彼得在曼陀林上即兴弹出了一段旋律,他被打动了,其他几位成员也很喜欢。鼓手和贝斯手加入进来,为这段旋律添上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最后加入的选手是主唱迈克尔。乐队在弹奏这段新旋律的时候,他拿起录音笔,开始在房间里来回走动,仿佛进入了冥想状态。歌词缓缓地从他口中吟出。

哦,生命多辽阔

比你辽阔得多

而你不是我。

即兴创作歌词的时候,迈克尔心里并没有什么预先的想法。他没有一边琢磨歌词一边想:这就是我今天要写的歌。对他来说,这是个好预兆。歌词“就那么流淌出来了”,后来他这样解释道。

在这段欢乐的嬉闹时光中,一支大热金曲诞生了。收录了这首歌的专辑打入了排行榜,售出了1800万张,为乐队拿下了三座格莱美奖杯。

你大概已经猜到了,这首歌就是《失去信仰》(LosingMyReligion),乐队的名字叫作R.E.M.。

在这个创作故事中,成功的秘诀就是乐队把玩耍融入了练习之中。

只工作,不玩乐,聪明孩子确实会变傻

刻意练习与出色表现之间真的有关系吗?

你或许听说过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吧。它的目标就是,在练习的时候要带着清醒的意识,即时获得反馈,改掉不对的地方,随着时间不断改进和迭代。

要磨砺那种重复性的特定技能,刻意练习是非常棒的方法。比如高尔夫的挥杆动作、在吉他上准确地弹出音符、下象棋时摆出漂亮的开局。你不断地演练同一个挥杆动作、同一段旋律、同一个开局,直到娴熟地掌握。

常言说得好,熟能生巧。但问题就出在这儿。

通过一次次的重复练习,我们把一件事练得至臻完美。我们在电吉他上弹奏相同类型的曲子,在市场上推出相同类型的营销活动。我们只沿着熟稔的路径探索,避开那些不会玩的球赛。结果就是,我们陷于停滞。我们接不住宇宙抛过来的弧线球,发现不了新机会。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所有关于“刻意练习与出色表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刻意练习能解释的领域中,音乐占比21%,体育运动占比18%;但是,销售和电脑编程这些行业只占了1%不到。

只工作,不玩乐,聪明孩子确实会变傻

《玩乐时间》(1967)剧照。

这些专业领域,就像其他很多领域一样,都充满了持续不断的变化。正当我们自以为娴熟地掌握了比赛的精髓——当我们自以为把一切都搞明白了——规则和边界却发生了变化。我们还坚持着昨天的打法、昨天的规则,可身边的世界已经改变,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已经改变了。

在练习中,你只会得到两种结果:你的做法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但玩耍中没有对与错。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得多。我们滑雪,不是为了尽快到达谷底,而是为了享受滑雪的乐趣;我们拿起曼陀林,不是为了写出下一首热门金曲,而是为了体验拨弄琴弦的快乐;我们丢出玩具让狗子叼回来,不是为了赢得叼玩具大赛,而纯粹是为了玩乐。

玩耍本身就是回报。

练习能把一项技能磨砺得圆熟,但玩耍能让你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玩耍不像旅程,有着既定的目的地,它是一场未知的探险,没有脚本,没有操作手册。你放松而自由,任凭内心的风为你指引方向。

如果说练习是演出,那么玩耍就是即兴创作。玩耍的时候,你让潜意识接管一切。你大胆地探索新的道路,而在平时,那个审慎的你一般会避开它们。你把平日里束缚你的规则和限制暂时搁在一边。你超越了头脑中惯常的神经通路,创造出之前不曾有过的新联结。

在玩耍中扰乱你的旧模式,能让旧模式显现出来。在你放下吉他、拿起曼陀林的那一刻,你将变量引入了惯有的模式之中。你在矩阵中创造出了一个干扰波,矩阵因此现出真身。这个干扰波把你从固有的存在状态中一把猛拽出来。

只工作,不玩乐,聪明孩子确实会变傻

《失控玩家》(2021)剧照。

玩耍还能让你把内在的评判声放在一边,成为真正的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在假期的家庭聚会中,摆出桌游一起玩的时候,平日里默不作声的年长亲戚们一下子变得外向起来。你们可以唱歌、跳舞、即兴创作、乱涂乱画——这些都是平时的你会觉得尴尬无比、十分无厘头的行为。

要想解锁你的全部潜能,往往需要你跳开那些惯常的练习,而不是进一步巩固它们。

它需要你培育“开放”,而不是只会聚焦。

它需要你追求多样化:你做的事,你读的书,你与之交流的人。

它需要玩耍,而不是只会机械地运用。

“工作的时候,就要有工作的样子。”

亨利·福特(HenryFord)在自传中写道,“工作干完之后可以玩乐,但不能反过来。”福特汽车严格遵循这条准则。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如果你在工作的时候笑了,会被认为是不守规矩,需要加以管束。

不单是福特汽车这样做,这是工业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玩乐和干正经工作是对立的——“工作和玩乐应该严格区分开”的观念正源自这里。玩乐会影响生产力,会让装配线上的工人分心,会拖慢生产速度。

如今,我们不会因为有人在开会时讲了个笑话而惩罚他,但在工作场所玩乐还是极其不妥的。如果某件事没有明显的用处——如果各种手册或规程上没写着这事——我们就会认为此事不合时宜,因为在工作中一刻也不应浪费。“工作的时候拼命干,玩的时候尽情玩”,这种心态实际上是在强化福特时代的信条——工作和玩乐发生在不同的时段,应该分得一清二楚。

只工作,不玩乐,聪明孩子确实会变傻

《于洛先生的假期》(1957)剧照。

玩乐不是逃离工作,也不是工作后的奖赏。它是更好的工作方式。“掌握了生活艺术之真谛的人,不会把以下概念分得泾渭分明:工作与玩乐,正事与闲暇,头脑和身体,学习和消遣。”作家L.P.杰克斯(L.P.Jacks)写道,“他也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他只是通过正在做的事——无论这事情是什么——来追求心目中的卓越境界,任由旁人去决定他究竟是在工作还是在玩乐。在他看来,这两样事总是同时发生的。”

在《清单革命》(TheChecklistManifesto)一书中,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AtulGawande)阐述了清单的重要性。一张清单可以指导专家们完成复杂流程中的各个步骤。它可以确保手术准确无误地执行,飞机做好起航的准备,摩天大楼安全地拔地而起。

当人们需要按照结构化的、按部就班的方式,每次都重复同一套动作的时候,清单是至关重要的。它能确保人们不会在压力之下漏掉某个步骤或犯错。

可是,如果你的目标不是执行某个想法,而是要创造出想法呢?如果你不想重复之前做过的事情,而是要想象未来呢?在这种情况下,清单就不管用了,因为它是一种事后的、对经验的总结,告诉你事情“应该”怎么做。而此时你需要的是前瞻,是开启所有的可能性,看看事情“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没有玩乐权利的员工是没有原创性的。想象力不是汽车零件,在发挥创造性的时候,没有所谓的“七步法”可遵循。处于自动驾驶模式、被既定的规则和边界限制住的时候,你没法想出新点子。如果你不停地重复做着相同的日常事项,就无法发现周围的可能性。如果你不享受正在做的事,就不可能达到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准。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确实会变傻。

研究发现,玩耍是创造力的催化剂。看过一个5分钟的滑稽短片之后,人们在做词语联想时变得更有原创性,还会把看似毫无关联的概念整合起来。在另一项研究中,受试者们在看过同一个滑稽短片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研究者解释道,“日常小事”也能起到同样作用。在工作的日子里加入一点点玩乐,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开会前放一段搞笑短片,用一个小游戏当作头脑风暴会的开场,让大家换上玩乐的轻松心态;运用幽默来缓解工作场合的紧张感。

写作累了的时候,我就到我家后院玩一会儿蹦床。我跟狗子们玩拔河。我的内在小孩爱极了这些。我越是跟他站在一边,工作起来就越有创意。

发觉自己卡壳的时候,我就找一个很有玩心的作者的书或文章来看。看着他们在字里行间嬉戏,我也获得了玩乐的许可。由于在别人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我的内在小孩也恢复了活力。

象征物也有用。心理医生诊室的茶几上会摆一盒纸巾,这让咨询客户感到可以尽情抒发心中的郁积。同样地,一个象征性的物品能提醒人们“出来玩”:皮克斯的动画师们在小木屋里工作;丹·布朗(DanBrown)的系列小说中的主人公罗伯特·兰登戴一只米老鼠腕表,虽然它孩子气的外表经常招致路人侧目,但这块手表能提醒兰登要有玩心;我的桌子上一直摆着电影《回到未来》(BacktotheFuture)的角色玩偶,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马蒂、博士,还有小狗“爱因斯坦”,这些小玩意都在提醒我,要带着轻松嬉乐的心态面对工作。

只工作,不玩乐,聪明孩子确实会变傻

《回到未来》(1985)剧照。

你或许在想,我的工作太复杂、太严肃、太……,总之不适合玩乐。

再想想。

太空飞行够严肃认真了吧。一步踏错,一个数字算错,就会遭遇最坏的情况。正是因为这一点,宇航员玩得比其他任何行业都多。等到一位宇航员坐到火箭上的时候,她已经经历了数年的训练,在模拟器中“玩”过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情景。

这些模拟不只是刻意练习——训练宇航员们按照同样的流程来处理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太空是一个极其不确定的环境。在许多情况下,宇宙会向他们抛来见都没见过的弧线球。

训练的目的是让宇航员能像玩一样,从容应对这种不确定的状况。就像宇航员梅根·麦克阿瑟(MeganMcArthur)解释的那样,目的是“让你变得强大”,向自己证明“当某些真的很糟糕的情况发生时,你也有能力工作”。这让宇航员们更有韧性,让他们拥有必备的技能和灵活性来应对棘手的太空环境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

所以,不是说当风险低的时候你就可以玩。而是说,当风险很高的时候,你必须玩。

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要创造一个自由放任的企业文化,也不是号召大家都别干正经工作了,都疯玩去吧。真正的目标在于,你要有充分的意识,什么时候切换到玩乐模式,什么时候再切换回来。当我们要构思新创意、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时,玩乐最有帮助。但到了执行的时候,就要更加严肃认真才行。

R.E.M.乐队在创作《失去信仰》的时候正是这么做的。在写歌词和曲子的时候,每个乐队成员玩的都是新乐器,但到了执行的时候——录歌的时候——他们就都换回了自己的老本行。

现在轮到你了:你打算如何把更多玩乐融入工作当中?当你构思新想法的时候,有哪些游戏可以玩?

作者:[美]奥赞·瓦罗尔;摘编:安如水;编辑:张进、李阳;校对:柳宝庆。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含《时间的刻度:新京报年度好书20年》广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