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塑萌龙,他将面人捏活了

2024-02-04 17:04:23 - 大众日报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关将军、惟妙惟肖的中国龙……一块块普通的面团,在青岛非遗传承人张世建的手中就像变了戏法,瞬间有了“灵魂”,成了引人注目的艺术品。

非遗塑萌龙,他将面人捏活了

为山东春晚准备面塑龙龙

近日,记者来到张世建家中,此时他正在为山东春晚制作面塑吉祥物“龙龙”。“现在是最后一步了,需要将彩带和小灯笼固定到龙龙身上。”张世建说,龙龙是山东春晚团队用心打造的文创作品,设计充满了山东元素,和面塑、剪纸、版画等非遗元素有机结合,而他主要负责其中的龙龙面塑制作。“龙龙的头部代表山海,黄绫代表九曲黄河,五个小水滴则寓意五湖四海的朋友。”张世建说,虽然龙龙从平面图到立体呈现并没有费太大的功夫,但是底座的设计还是着实让他动了一番脑筋。“既要保证美观还得稳固支撑,传统的材料很难实现,我试验了好多方法和材料,最后还是借鉴了陶塑的经验,才将底座制作出来。”

说起自己的面塑之路,张世建说,在他老家捏面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那时候,爷爷、爸爸会在农闲的时候,到集市上捏面人补贴家用,平时也会做两个哄小孩开心。”张世建说,虽然他们并没有专门教自己这门技艺,但是平时的耳濡目染中已经在他心里埋下了面塑的种子。“还记得我第一个作品是捏了一只小鸟!”张世建说,当时他迫不及待地拿给爷爷看,爷爷拿着端详过后说:“嗯,是这块料!”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捏的作品肯定是极其简单,更谈不上精品,但是爷爷的话却让他一路坚持了下来,并成了一名面塑手艺人。

非遗塑萌龙,他将面人捏活了

非遗塑萌龙,他将面人捏活了

面塑作品捏进人民大会堂

为了提高技艺,张世建后来又拜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汤传人董凤岐为师,成为第三代传人,并系统学习了西方美术,还有人体结构相关的知识。“中国艺术更注重写意,老手艺人都是凭感觉捏,面塑风格粗犷技艺简单,有些作品造型并不是很准,老百姓就会对作品产生误解。”张世建说,西方美术重视结构准确,在创作中将中西优势相结合,塑造的人物既有严谨的结构,又不失写意夸张,作品就变得雅俗共赏了。

从事面塑传承近20年的时间,张世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面塑的制作上,用他的话说,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在家捏面人”。“我觉得工作的时候是最充实的,将脑子里的奇思妙想,通过面团实现出来,这感觉很幸福!”张世建说,这些年他捏的作品已经有十多万个了,从跟真人等身的巨型面塑关公,到一个核桃壳里放置十八罗汉的微型面塑,应有尽有,但他印象中最深的,还是去年的一组作品——大熊猫与霍加狓。“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霍加狓是刚果独有的动物,组合在一起就象征了两国间的友谊,最终这组作品也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展览,为两国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张世建说。

非遗塑萌龙,他将面人捏活了

创新传承让更多人了解面塑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创新。张世建也深知这个道理,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创新。“一是创作题材的创新,二是创作技艺的创新。”张世建说,传统面塑的角色往往来自古典名著,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动物,但随着现在人们审美多样化,这些角色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这就需要加入一些潮流的元素,比如时下流行的手办、真人塑像等等。“我也会去学习,然后改良,并通过面塑的形式呈现。”张世建说,在技艺上,他也进行了创新。“以前的面塑作品存放两到三年就会开裂、掉色,没法长久保存,我结合了一些现代工艺和矿物质颜料进行配方改良,已经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赋予面塑更持久的生命力。”张世建说,他还广泛借鉴了国内各派面塑艺术的优点,博采众长,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面塑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欢,越来越多的人邀请张世建外出授课,到他这里拜师的学生更是络绎不绝。“现在学生不仅有中国的,还有美国、韩国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喜欢面塑,也希望外国的朋友能通过面塑了解中国!”张世建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