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4-02-04 21:04:24 - 新华社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有14位初入新闻行业的大学毕业生从北京编辑部来到全国各地分社锻炼、实践,在新闻一线践行“四力”,裤脚沾满泥土,双手触摸大地,向前辈们学习着去凝固新闻的瞬间,去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3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这14位摄影新人在2023年的摄影报道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一种年轻且蓬勃向上的力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一座城市之所以让人着迷,不仅因为城市本身就有故事,更因为她是千千万万个人发生故事的舞台。

2023年年初,我被派往上海工作锻炼一年,初到这座城市,我急切地想要和她建立起某种联系,希望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们会把这座城市推向何处。我决心用一年的时间,沉浸在上海的街头,去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和脉络,用影像记录这一年里发生的人和事,把我最好的影像记忆留给这座城市。

人物报道:所有类型新闻报道的核心

“关注新闻里的人”,是我选择新闻行业的初衷,也是支撑我职业理想的精神支柱。新闻中的人永远是记者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最值得被挖掘的内容。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弱者发声,为他们寻求社会关注,改善生活上的不便。在“全国助残日”期间,我们追踪采访了42岁的听障姑娘刘莹,她自小因医疗事故导致听觉神经受损,双耳失聪。后来刘莹自学造型气球,承接一些布置活动现场的工作,她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带领4位听障伙伴一起忙碌在各个活动现场。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刘莹每周还会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设手工课帮助身心障碍人士积极面对生活。采访过程中,我认识了刘莹的听障同事和高位截瘫的创业导师,每次见到他们,我经常感慨生活给他们关上了很多扇门,但他们却回报给生活异于常人的乐观和独立,很少抱怨自己的境遇。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让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理解和关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刘莹在上海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制作气球(2023年5月18日摄)。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刘莹在上海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用手语与助手沟通(2023年5月18日摄)。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4月11日,刘莹在虹口区曲阳社区阳光心园教学员做钉子画。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这是2023年4月11日在虹口区曲阳社区阳光心园拍摄的学员钉子画作品。

关注残障人士的同时,我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助力残障人士就业。坐落于外滩的Dugout咖啡馆被顾客亲切地称为“无声咖啡馆”,店里7名咖啡师和服务人员都是听障人士。据老板倪蕊介绍,自己从来没有特地宣传店员为听障人士,因为她不希望以“消费”残疾人群体为卖点。早在开业初期,倪蕊也并没有想要招聘听障人士,但当时现任店长小雨来店里面试,倪蕊回忆起他做咖啡的场景很美好,积极阳光的态度也富有感染力,她希望顾客也能感受到小雨的热情。倪蕊表示,他们得到这份工作并不是因为特殊的身份,而是因为他们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有人说,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不够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对于自己不了解的群体或多或少会有固有印象甚至是偏见,或许推动社会认知的进步,首先要去接触去了解,才会更加理解和包容。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8月10日,“无声咖啡馆”店长小雨(左)与顾客交流。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8月10日,“无声咖啡馆”店长小雨(左)帮顾客找到丢失的助听器。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8月10日,“无声咖啡馆”店长小雨(右)与店员交流。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8月10日,“无声咖啡馆”老板倪蕊与店员交流。

经济报道:地区报道的重头戏

作为长三角经济带的龙头,上海的经济报道是重头戏。

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90亿元,同比增长9.7%,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城市首位。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上海正加快推动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五个中心”。对于摄影记者来说,经济报道也是我日常报道的重要任务。

每年上海有数不胜数的论坛和展会举办,这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重要窗口和发展成就的缩影。2023年我参与报道了上海车展、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国际潮流玩具展、上海书展……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4月18日在2023上海车展拍摄的保时捷Vision357概念车。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7月28日,参观者在2023年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上腾讯游戏展台体验游戏《无畏契约》。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9月30日,参观者在2023PTS上海国际潮流玩具展“问童子”展位参观。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7月7日,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形机器人进行“千手观音”表演。

而在经济报道中,进博会当属每年最重点的选题。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也是“让世界看中国,在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它展现了中国广阔的市场和开放发展的决心。

早在进博会开幕前几周,我和同事就反复讨论报道策划,联系展商,走访企业。编辑部的同事发挥了强大策划能力,前期围绕城市报道策划了上海豫园和汉堡豫园的镜头对话、CityWalk赴约进博等稿件,会中从小切口挖掘进博故事,聚焦进博人物和企业,反映进博会热度。报道形式更是包括了无人机、H5页面、手绘、VR和无人相机等,在融媒体时代实现了科技感十足的视觉报道。未来对于“科技+报道”的探索,一定能让视觉报道发挥更大的潜力。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11月5日,在第六届进博会汽车展区,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atrix1迎来全球首展。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11月6日,一名来自所罗门群岛的小朋友在第六届进博会国家展所罗门群岛展台打招呼。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这是2023年10月11日在上海豫园拍摄的湖心亭茶楼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我和肯尼亚分社的同事策划了肯尼亚鲜花漂洋过海参加进博的故事,肯尼亚的同事也完成了拍摄,但最终展商遗憾未能成行导致我们的报道没能与读者见面。对于记者来说,100%的结果背后可能有200%的努力,虽然有时会有一些气馁,但我时刻提醒自己每次失败都在为下一次报道积累素材,努力过就一定会有收获。

热点报道:把热点挖掘为深度报道

记者常常在关注或者负责的领域里深耕,通过“长期主义”的沉淀努力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而对于热点新闻的报道往往在开始时都是简单的追踪热点,随后,逐渐由在这个领域深耕的记者发展为更有深度的报道,这少不了平时素材的积累和思考。今年夏天“CityWalk”(城市漫步)概念的出圈引发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我也从这一热点出发挖掘了更有深度的话题。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正全力打造“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人文城市未来愿景,致力于让市民游客发现、阅读和体验上海的城市故事。2023年夏天,CityWalk火速出圈,小红书平台上CityWalk相关的笔记多达280万,上半年该平台CityWalk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0倍。CityWalk的破圈也带火了上海的小马路。CityWalk用上海话来讲叫“荡马路”,我本人就是“荡马路”的忠实爱好者,不仅出于对咖啡和小酒馆的热爱,还出于我个人对历史的好奇。

于是我做了一期关于CityWalk的视觉报道,为了让读者了解小马路背后的历史,我也特意选取了一条比较能代表上海的马路——武康路,这是一条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这里有上海著名景点武康大楼、巴金故居、黄兴故居等,宋庆龄故居也在附近。后来这一期视觉报道也被《半月谈》杂志的编辑相中,发展成了一篇文字稿件《在沪“荡马路”》。我从历史和现状的角度重新扩写了文章,介绍了武康路、五大滨江、“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这些上海较有代表性的地方。令我感触颇深的是,CityWalk这个话题从视觉报道到文字稿件,并不是我特意要追求的结果,一切的起点都源自我的好奇和兴趣,并且持续关注这一话题的发展,后续才有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4月30日,游客在上海武康大楼前拍照留念。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4月30日,游客在上海外滩游玩。

文化报道: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着手

上文提到了培养“长期主义”,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这会成为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上海工作期间,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报道,其中文化报道是我跑的最多的领域,一是出于个人兴趣,二是因为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天然的文化属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有幸参与编辑部策划的非遗栏目“匠心记”的报道,我们选择了“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江满宗作为采访对象,记录他在非遗传承方面做出的努力。“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源于清乾隆末年专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凤旗袍制作技艺采用全手工、高质量、个性化的精工制作,包含九大制作工艺——“镶、嵌、滚、宕、镂、雕、绣、盘、绘”。江满宗曾多次带领徒弟走进社区、学校等地,代表企业参加大型展会,培养年轻人对旗袍文化的兴趣,向海内外观众展示龙凤旗袍的魅力。

如今,他的两位徒弟已成为“龙凤旗袍”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这个故事的采访让我意识到文化报道的重要性,面对一批批有失传危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我们的报道难以改变历史的进程,或许我们的努力微乎其微,但我想我们要尽量放大声音,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优秀的文化,希望更多感兴趣的人能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尽一份力。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5月30日,江满宗在上海市“龙凤旗袍”门店为顾客挑选旗袍。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5月30日,江满宗(左一)在上海市青云中学教学生做盘扣。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5月31日,江满宗(左)在上海市“龙凤旗袍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为顾客测量身材尺寸。

为助力城市夜经济发展,上海市多家文博机构开展“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在暑期延长开放时间。对此,我和同事也策划了“文博奇妙夜”系列报道,这是一次从创意策划加融媒报道实践的尝试,我们在夜间探访了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等地,不仅拍摄了精美的照片和视频,还为每期报道制作了海报,也在编辑的帮助下播发了中英日多语种版本新闻。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7月14日晚,参观者在上海博物馆“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观看玉琮。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这是2023年7月13日拍摄的浦东美术馆镜厅灯光秀。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这是2023年7月15日晚在上海动物园拍摄的环尾狐猴。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7月16日晚,参观者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参观“梵高再现”光影展。

2023年,我还参与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上海时装周、上海艺术节等活动的报道。不管是电影节还是时装周,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活动,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也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以上海为舞台,展现迷人的东方美学。这不仅是行业的骄傲,也是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6月9日,陈凯歌、杨紫琼和周润发(从左到右)亮相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盛典。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10月16日,模特在2024春夏上海时装周StellaMcCartney品牌发布会上展示时装。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上海一年,在城市里寻找有温度的故事

↑2023年3月26日,模特在2023秋冬上海时装周展示荷木HEMU时装。

上海一年,在新闻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一年,与这个城市建立了一些联系,因为工作认识了不同行业里各式各样的人,有航海家、听障人士、电影明星、金融人士、居委会工作人员、画家、模特、保洁阿姨,作为记者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我对每个人都怀着尊重真诚的态度,平等地进行对话。记者在意的绝对不是身份,而是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对人充满兴趣,对讲述故事充满热情,这是我对这份职业最大的敬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