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探广惠药行背后的故事

2023-12-04 00:05:47 - 国际旅游岛商报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张艺)百年来,在海口骑楼老街有着很多老字号及特色文化建筑,今天我们将走进中山路上的广惠药行,追寻它背后的故事。

    据历史资料记载,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医学传入了海南,随之而来的是第一间西医院和西医学校,西药药房也如雨后春笋般逐渐涌现出来。广惠药行便是那个时候规模较大的药房之一。

    广惠药行与中山路上的多数老商号相同,大多是建造于清末民初时期的骑楼老建筑。它们大都是当时海口的知名商号,主人也多是海南知名的华人华侨。

    1906年,海口琼山区攀丹村人吴为藩在海口中山路创办了广惠药行。广惠药行是琼州较早、规模较大的中西药房,后来又加入了海口总商会。在1923年,广惠药行向政府申请得到了个体医药商业许可证。

    清末民初,那时候海口市的西药品主要以进口为主,药行的经营方式也大多是仿效洋商。而广惠药行自制的“疟母牌大丸”,让广惠药行远近闻名。“疟母牌大丸”用的是硫酸亚铁和印度尼西亚爪哇产的奎宁片配制的,因为治疗疟疾效果比较好,在岛内各地甚至是岛外都非常畅销。

    抗战前的海口,经营西药的药店并不多,仅有5家,这5家中,属广惠药房最有规模,同时它也是海口经营西药最早的药房,到了1937年,已经发展到了30多家药房,是解放前最兴隆的时期。

    1939年,日军登陆海南,占领了海口。导致进口药品来源中断,药材也被抢走,一些药店也被占据,当时有5家药店倒闭或转营。日本商人田胜间父子二人趁机在博爱南路开设岳阳堂和健寿堂两家西药店,但好在广惠药行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坚持了下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内地各地的药厂陆续恢复生产,海口的西药药源供应也逐渐正常,广惠药行也终于得到了喘息之机。到了解放前夕,海口药房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私营药房就达到了30多家,广惠药行也成了当时规模较大的西药药店之一,成就一时光辉的盛景。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骑楼老街的老商号一一没落,广惠药行的故事也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12月4日,《海南往事》第一季第四十七期“云”探广惠药行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国际旅游岛商报、椰网、海拔新闻APP、官方视频号、官方抖音号等平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