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的现状与前景

2023-12-04 10:57:00 - 金融时报

去年11月25日,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这是我国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的养老资金支持问题。在落地一年的时间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运行状况如何?效果是否符合预期?还有哪些完善的空间?为此,《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联席投资主管聂毅翔。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的现状与前景

聂毅翔现任富达基金联席投资主管。拥有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博士学位和芝加哥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持有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

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数量目前已超过4000万户

《金融时报》记者:请您谈谈个人养老金启动一年来,运行状况如何?

聂毅翔:我们认为中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恰逢其时。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是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进程,也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更有韧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将促进国人养老储备和投资观念的提升,鼓励更多居民进行个人养老金融投资,更好地为自己的个人养老储备做规划、实现养老保障。

数据统计显示,自2022年11月启动试点以来,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数量目前已超过4000万户,准入金融产品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10月末,个人养老金产品共计739只,含465款存款产品、162只基金、93款保险产品、19款理财产品。不同类型的养老金融产品在侧重长期保值的同时,在风险收益上也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可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养老投资需求。

而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中国居民养老意识发展。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中国居民养老储备意识不断向好,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了解和参与意愿也有所上升。近期富达基金联合中信银行和华夏基金发布的2023年《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后,有更多居民开始意识到个人必须为养老做好充分准备,数据显示有过半数(52%)的受访者表示仅靠个人退休金无法满足养老需求。

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认知程度,“有养老规划且已实施”的受访者对其了解程度最高, 85%的受访者表示对该制度并不陌生。在“有规划未实施”的群体中,有超过半数(54%)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制度的部分内容,并愿意进一步了解。围绕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与意愿,有3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53%处于考虑和观望状态。从年龄层分布来看,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参与热情较高,达到40%,表明年轻一代有望逐步成为推动养老金制度发展的积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与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热”形成较大反差的是个人养老储备行动力仍有所欠缺。数据显示,目前实际缴费用户仅占开户数量的四分之一。《报告》同样发现,在全部受访者中,仅有28%表示已经开始实施养老储备。相较于其他代际群体,年轻一代“有规划、暂未实施”的占比最高,达到41%,显示出对个人养老储备的紧迫性认识还不充分。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能为投资者提供长期养老规划的政策指导。过去20年,我国公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逐步成熟,在此背景下,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也将推动人们的养老观念从追逐短期利益转变为关注长期目标、立足长远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不仅能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个人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大众的养老储备意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监管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长期不断地努力。

投资行为偏保守和短期化阻碍个人养老金推广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哪些因素阻碍了我国个人养老储备进程?

聂毅翔:从人们养老投资行为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阻碍在于大众投资行为偏保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而且投资更趋短期化。《报告》显示,保守的养老储备方式在受访者中更占主导地位,有超五成(56%)表示偏好将银行存款或理财作为养老储备。

在养老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方面,整体而言尽管在市场波动加剧的大环境下,投资者风险认知和风险承受能力有所提升,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的受访者比例下降了9%,但大部分受访者对于风险接受度仍然较低,不能有亏损(23%)以及仅能接受10%以内的阶段性亏损(40%)的人群占比超六成。然而,养老财富的积累仅仅依靠储蓄无法达到目标,更要靠投资,因此风险资产在配置中的重要性需要得到重视。

对广大投资机构而言,一方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资产配置及投资风险的认知和经验,将是长期投资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地结合国际市场的成功模式以及国内市场特点,持续增进投资组合的管理经验,为投资者提供优化的中长期养老投资规划和养老投资结果,对供给端是一大考验,也是养老财富管理亟须打造的核心竞争力。

在投资期限方面,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养老投资认识尚待加深,选择随存随取和投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产品的受访者比例较上年增加,预期产品持有期超过10年的受访者仅占12%,投资短期化倾向明显。

养老储蓄和投资的底层逻辑是用时间换取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时间复利效应通过长期投资才能实现,因此过短的投资期限与养老场景下长期投资理念背道而驰。然而,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的非理性与惰性是长期投资面对的巨大阻力,追涨杀跌、频繁操作的投资行为并不能仅依靠投资者教育来改善,只有在产品设计、投资顾问等方面多管齐下,才可能培养一代人长期养老投资意识。

与此同时,市场上养老金融产品与普通金融产品差异化不明显、在养老资产配置方面缺少专业说明与指导、投资人将退休后的提取需求提前映射在养老财富成长阶段的金融工具选择上,这些供给端的市场真空以及需求端的误区,都集中在养老投顾需求的增长上。

厘清不同阶段的养老投资需求

《金融时报》记者:针对上述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聂毅翔:养老投资是逆人性的超长线投资,很多投资者都会面临“知易行难”的困境。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资产配置的观念、厘清不同阶段的养老投资需求,才能有效地将养老储备落到实处。

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在海外多个市场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考虑未来在制度中加入定投机制化,确保持续的资金投入,帮助投资人充分享受复利和平滑市场波动过大的风险。默认投资选择制度也是可以借鉴的方法,通过制度化设计解决投资人投资惰性的问题,既能帮助投资者做好养老储备,又能更好地推动第三支柱发展。

针对资产配置策略,根据我们在美国、欧洲、日本等海外市场多年观察、调研和分析,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养老规划,根据不同人生阶段特点进行养老资产配置,是投资者进行养老储备的有效方式,而且“全生命周期”也是我们养老解决方案设计开发的底层逻辑。

纵观人生不同阶段财务状况,养老资产配置需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资本成长期、资本保值期及资本支付期。资本成长期长达20年至25年,以养老财富积累为主要任务;资本保值期在退休前10年左右,以保护养老财产不出现太大亏损为投资目标;而第三阶段为退休后的资本支付期,该阶段投资工具需匹配现金流支出安排,以保障良好的养老体验感。

同时,目标日期基金(TDF)是一项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投资工具。通过这种“一站式”养老投资解决方案,投资者在明确了退休年龄后,“滑降曲线”就会随着年龄调整投资策略,专业的投资人员会根据严格的风控纪律对配置进行调整,达到“风险等级随时间递减”的效果。既能在资本成长期收获较高的收益,又能在资本保值期降低投资风险,实现养老财富保值。

此外,鉴于个人对收益率要求、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退休年份不同,养老个性化需求千差万别,我们提倡机构以标准化为起点,为养老投资者设计产品和提供服务,做到投资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和服务个性化,从而实现投资端聚焦于养老投资,而服务端可以实现千人千面有温度的投资服务。       (图片 明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