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是宗教?

2024-03-04 10:06:35 - 经济学原理

奥地利学派是宗教?

作  者:长乐未央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作为一个产生深远影响的经济学派曾一度辉煌,后来逐渐式微。式微的原因,笔者曾专门撰文分析。但始终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尽管是很少数的。

在中国,庙堂之上、象牙塔内研究和支持奥地利学派的专家学者屈指可数,更多的是处江湖之远的经济学爱好者在深入学习、研究。这些奥地利学派在中国非传统意义上经济学专业---即以研究经济学为职业---的拥趸,被人蔑称为土奥、中华田园奥派。这并不有损真理,只是显示很多人的无知。原因见《被蔑称为中华田园奥派,没什么可羞耻的!!!》的详细分析。

这些土奥们不仅学习奥地利学派,而且还经常对经济问题发表意见---更多是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传播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甚至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照批不误。仅凭这一点,就有很多人觉得土奥简直是狂妄、胡闹,进而推之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本身,所以很少留意或本能地拒斥其观点。把奥地利学派视为宗教,把土奥视之为原教旨主义者,是一群没有科学头脑,只有近乎于宗教信仰的狂热之徒。

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或者说仅针对土奥的批评,世界经济学界视奥地利学派为宗教的也大有人在。如2013年,在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逝世的追思会上,常和布坎南联名发表论文的德国经济学教授范伯格说:对于大师留下的理念,我们有两种态度面对它。第一是以科学的态度视其为一种假说,并设法加以证伪。第二种则是米塞斯弟子所发展的模式,即围绕其理念建立一个神圣的教派。

之所以很多人对奥地利学派怀有深深地误解,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敌意,在笔者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与众不同的方法论。

诚如范伯格教授所言,有两种态度对待经济学。而之所以有这两种态度,是因为不同的经济学家们分别坚持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一种是主流经济学坚持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也就是根据对经验事实归纳提出一种假说,并设法证伪,也就是假说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学派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深刻影响了经济学界。

根据这种方法论,人们通过对经验事实归纳提出一种具有可证伪性的假说,并依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测,通过后来的经验事实来证实和证伪这种预测,在假说没有被事实经验或证伪之前,这种假说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这种方法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是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而这种方法论大行其道,深刻影响世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根据这种方法论,自然科学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种方法论有效性。

另一种是奥地利学派坚持方法论的二元论:即自然科学采取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妥当的;而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经济学必须坚持先验方法论。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学并不存在类似物理学的那种常量,如地球重力加速度9.8米/秒---这所谓的常量也是一种基于目前给定的实验结论;假如地球质量出现剧烈的大幅变动,重力加速度也会随之变化,直到地球质量稳定下来,我们才能重新确定今后重力加速度的常量---因而是不能实验的。而人的目的是变动不居的,基于目的变化进而选择的手段和导致的行动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奥地利学派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坚持经济学必须采取先验的方法论。

奥地利学派和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肇始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开山鼻祖卡尔·门格尔同德国历史学派---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典型分支之一---的领军人物施穆勒之间。1883年,门格尔著《社会科学方法论探究》一书,发起了经济思想史上著名的“方法论大论战”。直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才彻底确立。

现实中很多人对先验方法论不熟悉,甚至完全不知道,就盲目地拒绝,这也导致了无数混乱和灾难。

其实先验方法论并不神秘。尽管笔者理解其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思考,主要原因是我们受实证主义方法论影响太深,如实践出真知等。学习、理解先验方法论是一个不断剔除错误思想,接受正确思想的痛苦---来源于正视错误不断纠错和艰辛---的过程。这里所认为的错误,仅指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于经济学是错误的,对于自然科学则是完全正确的。

奥地利学派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根本原因在于人有理性、能思考。根据先验方法论的观点:通过理性内省,人不必借助经验就能够形成一些先验范畴,也就是这些范畴在经验之先。如人要行动,他一定会事先考虑到行动的不同结果---当然他肯定会追求那些令他感到更满意的结果。和付出的代价相比,如果结果好于行动前,在人的头脑里即可形成称之为利润的东西;而结果不理想,甚至更差,即可称之为亏损。

这些所谓的代价、利润、亏损完全在经验之先即在内心形成,即它们是一些先验范畴。没有对这些先验范畴的思考,人就无法行动,更无法判断行动的结果。抛开经济学,凡是涉及人的行动领域的,这些先验范畴都普遍适用。如战争的胜败,如果在经验之先不思考清楚胜败的意义,人将如何行动?

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些行动学最发达的分支经济学专属的先验范畴。以储蓄为例,储蓄显然不是源于经验的总结,而是人理性内省形成先验范畴进而行动的结果。人通过理性思考发现放弃一些当前的消费,把可供消费的财货节省下来,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这些先于经验意义上的储蓄的先验范畴,人怎么会主动抑制消费,更无法形成经验意义的储蓄。所有的先验范畴都不是来自于经验,完全是理性思考、内心理解的结果。

但仅有先验范畴还是不够,人们还需要借助每一个称之为人都具有的、相同的先天心智结构,对这些先验范畴进行推理分析,形成推理的结果。先天的心智结构我们通常理解为逻辑结构。

奥地利学派并不否认并且一再强调每个人的推理能力并不相同。如果所有人的几何学数学推理能力都相同,那人人都能成为欧几里得、高斯、欧拉、希尔伯特这样的杰出人物。其他学科也一样。因此,奥地利学派认为天才是“上天”的恩赐。

但是奥地利学派认为在每个正常人自己推理能力范围内,根据逻辑推理不可能得出和高斯等人不同的结论。如在数学上,假如A>B,B>C,那么A一定>C。如果有人否认这一点,我们不会承认他是一个正常人。这也意味着人的逻辑结构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推理能力的高低。

在现实人的行动中,如果说一个人买到了称心如意的商品高兴得不得了,不会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如果说一个人没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高兴得不得了或买到了称心如意的商品伤心不已,显然会让正常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很好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可能是伤心之事,不然,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此,米塞斯认为:这种逻辑结构是所有理性的基础。先验的推理就是先验的理性行动。我们必须借助这些可以视之为不变的逻辑结构了解和领悟理性行动。

现实中发生基于先验方法论形成的理论结论和经验之间出现矛盾怎么办?米塞斯认为:我们必须假定该理论的所假设的条件不存在,否则就是我们的观察中有一些错误。

对于观察中的错误,也许有人可以理解。因为即使有人说他看到一个四方形的圆球,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相信这种东西存在,认为一定是他看错了或者是愚人节的恶作剧,甚至可能是脑子出了问题。因为如果这种东西存在,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很多人都坚持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可以由外界任意书写。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有些东西是无法书写到心灵之上的,有些东西人的逻辑结构无法想象和接受。如四方的圆球。

对于另一种,通过经验验证,认为先验理论存在错误,依然无法撼动先验推理形成的理论的正确性,因为该理论所假设的有些条件不存在。而且我们只能做这样的假定。绝大多数人一定会认为这是强词夺理。对此,米塞斯论述道: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不一致性迫使我们再一次彻底思考理论的问题。但是,只要对理论的再思考没有暴露我们思考中的错误,我们没有权力怀疑其正确性。

同时,米塞斯也指出:一个看起来和经验并不矛盾的理论也绝不能被看做是结论性地确证了的。这也充分解释了基于先验推理得出的逻辑为真的理论既不能被经验事实证实,也不能被经验事实证伪。惟一有效的检验是分析这一理论的论证过程是否存在错误。也就是分析理论的前提和推理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这大概是人们视奥地利学派为宗教的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人们通常认为不具有证伪性的理论不是科学,只是一种宗教信仰。

为了回应这种陋见及偏见,米塞斯先后花费极大心血精心撰写了《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理论与历史》、《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以及《人的行动》中关于方法论大篇幅论述的著作。反复强调这一深刻思想。

米塞斯深刻指出:先验范畴是人的精神装备,借助这种装备,人便能够思考,能够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它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同于后验命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反驳,因为它们本身恰恰是使我们能够辨别真实性和有效性与否的工具。

或者有人认为逻辑推理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但是谁能否认这种游戏不是我们生活的本身吗?进一步讲,即使实证主义方法论也要借诸于逻辑推理才能成立。后验本身必然是一种经验。但是基于经验形成的命题,也即是经验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则完全是推理的结果。也是借助先天的心智结构形成的关于因果关系的先验范畴,否则这些经验对于人没有任何意义。

更具体地讲,一个归纳经验或者不断实验总结规律的人,如果他不相信经验可以总结出规律,也即不相信经验和规律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他为什么要归纳和实验呢?经验和规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本身,并不是经验能够告诉行动人的,这种相信和确定实际因果关系存在的行动必然借助于推理和因果关系---也就是人们总是相信“之前总是出现的情况,在相同条件下,在未来仍然总是出现”---这一先验范畴本身。

人们通常认为不允许质疑的理论都是歪理邪说。但是奥地利学派并不反对对其理论的质疑,而且坦诚地接受各方面的评判,但是奥地利学派不接受经验事实的证实证伪,因为经济学理论是先验的。不过奥地利学派还认为尽管经济学是先验的,但也能被经验感知。如现实中的实际储蓄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具体的某种经济财货也可以是具有一定购买力的货币。

注意,一定是具有一定购买力的货币,存储不具有任何购买力的、以实物表现形态表现的、如同废纸的纸钞不是储蓄。这也必须是借助理论构建的先验范畴---交易媒介---来认定。

严格来说货币并不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是一个人在市场过程中,基于经验形成的一个模糊的概念。货币准确的经济学的先验范畴是交易媒介。

先验知识具有普遍适应性,和个体的经验感知无关,几何学就是明显的先验科学。根据五大公理,欧几里得通过先验演绎构建了几何学的大厦。人们熟知的勾股定理既不能被经验事实证明,也不能被经验事实证伪,因为直角三角形定义本身就蕴含着勾股定理。你可以说它是同义反复,但你无法否定它的正确性。如果你不遵循勾股定理,楼房和桥梁就会坍塌。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都遵循几何学得出的结论,而没有怀疑它的正确性,更没有认为把几何学奉为真理等同于宗教信仰。

据说欧几里得几何学第五公理已经被推翻,这不过是误传。第五公理只是平面几何的一个特殊应用,不适用于球面和双曲面。但是在平面几何中它依然不可动摇。而且那些非欧几何依然是依据先验演绎,而不是经验的总结。

根据理性演绎,米塞斯提出了经济学最深刻的洞见: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这条不证自明之理。在这条公理的基础上,通过内省形成的先验范畴和先天的心智结构演绎推理构建了经济学的宏伟大厦。

如果想推翻卡尔·门格尔开创,欧根·冯·庞巴维克、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穆里·罗斯巴德等多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完善的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大厦,至少要驳倒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这条行动学公理。但是请您想一想:您批驳的本身是不是行动?您想驳倒它是不是有明确的目的性?

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学理论并不是几何学,只是它们都是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而且自然科学的一些结论也是先验正确的,伽利略并没有通过比萨斜塔的实验,而是通过逻辑推理中的矛盾律证明重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同时落地。有关历史,读者可以自行查找。

这里还要借助一个例子谈一下笔者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看法:1974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大师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新制度学派的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达尔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二者的很多理论观点是截然对立的。如果科学必须要明确区分A于非A,显然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具备科学性,也就更谈不上具备权威性了。就连获奖者哈耶克的获奖感言也不赞同设立这个奖项,因为这会导致在那些经济学的外行中,甚至一些被“公认的”经济学家中造成诸多混乱。

还有一些因素使人们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宗教联系起来。理论层面有笔者不赞同的穆里·罗斯巴德的自然法思想、汉斯-赫尔曼·霍普关于在笔者看来站不住脚的私有财产伦理学的论述;现实层面某些土奥批判错误经济学的那种激烈的情绪化或者说是在笔者看来并不很妥当态度,甚至极端者有故步自封、唯我独尊、自我神话之嫌等等。但这些都无关宏旨。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先验方法论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现实,也就是经济学并不是研究土豆、剃刀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而是研究人基于价值判断进而行动产生结果。米塞斯认为:由于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能理解人的行动的含义,即行动者赋予他的行动的含义。使我们能形成用以解释行动的现象的一般原理的正是对这种含义的理解。

同时这还同英国经验哲学和欧洲大陆理性哲学的长期交锋密不可分。

当莱布尼茨以同样著名的“只有心灵本身是例外”,来回应洛克著名的宣言“先前未经感官而知觉的,也不存在于心灵之中”时,米塞斯和绝大部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是站在莱布尼茨的一边的。哈耶克是个例外,他深受英国经验主义和怀疑论以及经验色彩浓厚的卡尔·波普尔观点的影响,在方法论上有些摇摆不定、模糊不清。

特别声明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