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首场记者会观察:新任发言人亮相,重点回应立法、外交等话题

2024-03-04 17:20:30 - 澎湃新闻

人大首场记者会观察:新任发言人亮相,重点回应立法、外交等话题

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全国人大会议新任大会发言人娄勤俭正式亮相。对于“首秀”表现情况,他在记者会结束后回应说:“这取决于记者和社会的评价,打几分你们说了算,我希望可以得高分。”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全国人大首场记者会上,娄勤俭简洁、高效回应了13家中外媒体提问,话题大多围绕立法、外交、经济等领域,逻辑清晰、点面俱到,还释放了一些重磅消息。

重点回应:立法、外交、经济等议题成为重中之重

一直以来,全国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总是备受瞩目。据大会消息,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于3月5日上午开幕,11日下午闭幕,会期7天,共安排三次全体会议。

澎湃新闻观察到,直到记者会临开场前五分钟,发布席中空出的位置才更新了名牌——娄勤俭。随后,被大会指定为新任发言人的娄勤俭从容入席,不多寒暄,直奔主题:大家好!欢迎大家采访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是今年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娄勤俭强调说,大会将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节俭办会,持续改进会风,持之以恒改进大会组织服务工作。

娄勤俭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澎湃新闻注意到,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其中,副主任委员分别为傅自应、郝平、王超、郭雷、许甘露、王可。外事委员会办事机构现设办公室、法案室、国际交流室,主要任务是协助委员会组成人员开展工作,承办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各项具体事务,以及开展调查研究等工作。

首场记者会上,娄勤俭先后回应了13家中外媒体提问,包括8家境内媒体,4家境外媒体以及1家香港媒体,话题涵盖人大制度、立法工作、国防预算、外交政策、科技竞争、代表工作等领域。其中,立法、外交、经济成为重中之重。

值得一提的是,娄勤俭还回应了有关总理记者会的关注。他透露,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不举行总理记者会。“如无特殊情况,本届全国人大后几年也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娄勤俭说。

在人大制度建设方面,他介绍说,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风雨见彩虹,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全国人大将继续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阐释,更好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中有一项任务是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娄勤俭介绍,国务院组织法是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此次修订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明确国务院的性质地位和国务院工作的指导思想;二是完善国务院机构及其职权的相关规定;三是健全国务院会议制度;四是增加国务院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制度措施。

此外,代表工作委员会也颇受关注。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设立了代表工作委员会,“8314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已全部审议办理完毕”。娄勤俭表示,代表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各项工作有序有力,实现了良好开局,今年将修改完善代表法,持续提升代表工作水平。

谈人大立法:护航经济,推进科创,反对被错误曲解

2023年是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娄勤俭提及了过去一年人大立法工作进展,并着重介绍了立法更新的不少亮点。比如为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改立法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作出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

与此同时,为加强对外交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制定了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修改民事诉讼法等。

立法如何护航经济也被问及。澎湃新闻注意到,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扎实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立法机关,主要通过行使国家立法权为做好经济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娄勤俭表示,全国人大立法工作将围绕改革抓立法、聚焦开放抓立法、突出高质量发展抓立法、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抓立法。包括落实金融体制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通过立法把改革成果固定下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制定关税法,修改国境卫生检疫法,完善现行法律的涉外条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

“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娄勤俭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稳中求进,推动立法工作,以高质量立法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科技创新上,全国人大也作出立法上的努力。据介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科技领域的立法主要是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三部法律。

近年来,世界大国之间在5G、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竞争愈加激烈,一些国家甚至采取制裁、脱钩、断链、去风险等极端手法。如何看待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针对这一问题,娄勤俭举了一个例子:中国在本世纪初就曾经希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共同研发一套卫星导航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缓慢,陷入僵局。在此情况下,国家不得不下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卫星导航系统,通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攻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广泛应用。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坚持自立自强就没有攻关不了的难关,任何一项已知的技术要卡是卡不住的,最多就是时间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加强科技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娄勤俭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而是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对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我们将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立法,特别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有关伦理、道德、安全等重要问题,不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娄勤俭说。

人大立法工作还涉及香港问题。娄勤俭说,中央将全力支持香港特区做好有关立法工作。澎湃新闻注意到,自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香港国安法后,特区政府已于今年2月28日完成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公众咨询。

娄勤俭表示,尽早完成香港基本法规定的维护国家安全立法,是香港特区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责任,也是特区落实香港基本法,全国人大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以及香港国安法有关规定的法定义务。

“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全力支持香港特区做好有关立法工作。”娄勤俭说,中央将继续支持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使香港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更加繁荣昌盛。

有关反间谍法的修改情况也被问询。澎湃新闻注意到,中国自去年修订反间谍法后又修订通过了保守国家秘密法。有外媒提问说,新修订法案中宽泛模糊的表述引发一些外国投资者的担忧。

娄勤俭强调,有外媒报道这次修法扩大了间谍行为的范畴,会导致外国人和外国公司来中国面临更大的风险,“这是对反间谍法的错误解读”。

他说,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是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在合理借鉴各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间谍行为的定义,明确了非法行为和合法行为的界限,增强了外国企业和外国人在华投资工作、生活的确定性和安全感,不针对商业往来、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正常活动,“我们反对通过曲解反间谍法抹黑、破坏中国营商环境的行径”。

娄勤俭介绍,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和修改了多部涉外法律,并在本届立法工作中安排了多个涉外法律项目,为保护在华外国人和境外企业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欢迎并吸引外国人和境外企业组织来华商贸投资,交流合作,态度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娄勤俭说。

谈外交政策:反对搞阵营对抗和小圈子,希望中美相向而行

在周边外交关系上,有外媒也提出了犀利问题:有些国家认为中国把南海变成了一个危险的爆发点,中方将如何应对?中方对与周边国家关系前景是否感到担忧?

娄勤俭强调说,中方将继续坚定维护自身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愿同有关国家通过对话协商磋商有关问题,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中国反对搞阵营对抗和小圈子,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是开放的,包容的,不是排他的。”娄勤俭表示,近年来,全国人大积极与周边国家立法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夯实了民意基础,提供法律保障。

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娄勤俭介绍,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中国外交全局的重要位置。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中南半岛、中亚地区实现了全覆盖,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二是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地方国家纷纷加入共建“一带一路”,一大批项目形成示范效应,为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三是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中国与地区国家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与东盟已多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在全球化逆风中树立了合作的典范。

此外,还有外媒记者关注“美中关系”问题。澎湃新闻观察到,去年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后两国关系出现改善迹象。今年美国进入大选年,大选结果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美国大选是美国的内政,我们对此不持立场。”娄勤俭表示,不论谁当选,我们都希望美方能够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中美关系朝着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是大家普遍关注并期待的,中方的态度一以贯之,就是“相互尊重、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娄勤俭说,“希望美方遵守承诺,把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达成的共识和愿景落到实处。”

他还称,在中国老百姓的印象中,经常看到一些美国议员抛出反华议案,采取针对中国机构、企业和公民的反华言行,甚至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这些做法粗暴干涉了中国内政,损害中方的正当权益,干扰两国正常的交往合作,对此,全国人大已明确表达了中方坚决反对的立场和态度。”。

“过去近年来,虽然遭遇了多重困难,但中美立法机构仍通过各种方式保持着接触。”娄勤俭同时表示,今年是两国建交45周年,双方立法机构还是要多来往、多对话、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谈预算支出:国防支出相对较低,确保中央预算每一笔都用好

国防预算是每年两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外媒提问,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军费同比增长7.2%,达到了1.56万亿元,系四年来的最大增幅。当前,南海、东海局势紧张,今年国防预算的情况?对此,娄勤俭介绍,近年来,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更好履行大国国际责任义务,中国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总体保持国防支出合理稳定增长,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他强调,与美国等军事大国相比,中国的国防支出无论是占各类生产总值的比重,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是国民人均国防费,军人人均国防费等一直都是比较低的。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愿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他说。

有关中央预算调整也颇受关注。澎湃新闻注意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10月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批准增发1万亿元国债。有记者提问,这项重大决策有何考虑?

娄勤俭解释说,去年夏天,我国各地遭受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灾害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作出全面部署,国务院提出增发1万亿元国债,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相应调整2023年中央财政预算。

去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目前2023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全部下达完毕,支持项目15000多个,切实保障和改善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的民生。”他说,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持续监督增发国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督促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好,用出实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