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提案丨马秀珍:建议将性侵案未成年被害人心理救助列入国家救助范围

2024-03-04 22:57:00 - 澎湃新闻

2024年全国两会正在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秀珍带来了《关于将性侵案件未成年被害人“一案一心理救助”纳入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提案》。

马秀珍在提案中写道,2023年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性侵案件仍呈上升趋势,其中2022年起诉强奸、猥亵儿童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36957人,同比上升20.4%。性侵不仅会对未成年人造成生理伤害,更易导致明显而持久的心理影响。

马秀珍提到,在性侵案件审理中,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及时、专业的心理救助,助其走出心理阴影、恢复心理健康是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应有之义。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发起心理救助的专业评估不足。实践中,未成年被害人接受询问、生物样本提取、身体检查时多无专业心理咨询师全程陪同。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救助的启动模式多为检察官“询问”是否要求心理救助、被侵害未成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作出是否“同意”答复、检察院根据答复决定是否“启动”心理救助。而未成年人被性侵后易产生羞愤、恐惧的心理,导致大多数未成年人或法定代理人拒绝接受心理疏导,由此造成现实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因缺乏专业心理评估而丧失最佳救助时机。

此外,延续心理救助的有力措施不多,考量救助成效的科学评估不全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此马秀珍建议:一、将“一案一心理救助”明确写入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将性侵未成年被害人心理救助列入国家救助范围,并作为单独救助案件进行办理。确保在性侵案件的各个办理阶段,未成年被害人均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全程陪同、全域跟踪。心理咨询师在与未成年被害人第一次接触后应当作出“被害人心理画像”,对被害人是否存在应激障碍、心境和情绪障碍等症状以及心理救助介入程度提出专业意见,并作为案件材料一并附卷,供后续检察院、法院安排心理救助所需。救助案件应当完整记录救助过程、救助方法、结束救助的科学依据等关键内容。

二、确保实施心理救助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心理救助的延续性与稳定性是治疗者与被害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最终救助效果的重要因素。为防止被害人在不同阶段需与不同救助专家建立信任关系,可由政法委牵头,统一购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服务,公检法三家在采购名录中选取心理咨询师,保证对被害人实施心理救助人员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三、建立独立的心理救助机制。建立心理救助与案件办理互不牵扯的两套办案机制,避免出现“案件审结救助完毕”的难题,杜绝心理救助依附于刑事案件办理流程。对决定启动心理救助的,将其立为司法救助案件予以办理,法官或检察官为案件承办人,案件办结的前提为被害人心理得到治愈,由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机构出具专业心理治疗、评估方案,经法官、检察官审核同意后再行结案,保证对未成年被害人心理救助的成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