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双语手册介绍中轴线并办展览,这位高中生想传播中轴线文化
4月3日,由富成花园社区“小成大爱”主办的“发现·北京中轴线”公益展览暨签赠分享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富成花园社区文化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鼎石学校学生耿雪霰在课余时间策划调研、创作。17岁的耿雪霰还向社区居民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的内涵和历史,并赠送了自己编辑制作的中英双语手册——《发现·北京中轴线》。
据了解,这本图文并茂的手册包括五方面内容,中轴线的历史、中轴线上的建筑、中轴线的文化、中轴线上的生活和中轴线的申遗。手册中英双语加起来约为1.2万字。展览参考了手册的内容,并展现了世界其他国家,比如法国、美国城市轴线,与北京中轴线进行对比。
北京市和光书院博物馆馆长、九三学社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陈步一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从这个活动的背后,我看到更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新时代的中学生身上彰显出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决心和优秀素养,是新一代中学生与自己出生地北京发生的一代首都新人爱国爱家薪火相传的感人故事。”
■ 对话耿雪霰
保护中轴线,通过传播唤起意识也很重要
新京报:今天这个活动所有策划都是由你独立完成的吗?
耿雪霰:是的,活动策划大概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一月的时候我在富成花园社区做了一个小型分享,非常荣幸能来此为大家做第二次分享。
新京报:办这个展览的初衷是什么?
耿雪霰:我从小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九年级时参观了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特展,被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底蕴和城市气质深深打动。经过初步探究,我又了解到,北京中轴线目前正处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时期,计划在2035年实现申遗目标。
为了助力实现申遗目标,我在校内多次实施创作了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的展览分享会,并在十年级的个人设计项目创作中,独立编辑制作了中英双语、图文并茂的《发现·北京中轴线》手册,想把中轴线的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普及给更多人,也希望能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成为申遗的推动者之一。
新京报:关于中轴线的所有资料,你是怎么搜集的?如何保证其准确性?
耿雪霰:我阅读了一些关于北京城历史、北京中轴线甚至某个具体建筑的书籍,比如《印象中国·文明的印迹:北京中轴线》,这本书对中轴线的介绍非常全面准确,成为我创作的主要参考之一。我也阅读了一些网上的论文,比如怎么看待中轴线申遗的意义等。我综合了多方面的文件和资料,确保制作出来的成果是全面的、准确的。当然肯定还有一些可以进步的空间。
新京报:你刚才介绍了很多中轴线上的点位,比如钟鼓楼、故宫、天坛等,所有这些点位你都去过吗?
耿雪霰:是的,我其实去了很多次。我去采风过,了解当地的人文风貌,还拍摄了一些照片,放在了展览和这次分享的内容里。我曾和同学包括学校校长一起骑行游览中轴线,因为校长是外国人,和他沿着中轴线骑行,也能起到传播中轴线、北京文化的作用。
新京报:这么多次实地探索,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耿雪霰:我在书本上看到的是更加宏观的中轴线,似乎遥不可及,但我实地看了之后发现,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中轴线不仅是一个概念,它也是“活”的,从古到今,当地的人们包括文物保护工作者都在为它注入活力。
新京报:从你的经历来看,你觉得普通人能为中轴线和老城保护做些什么?
耿雪霰:就像我刚刚的分享里所提到的,保护中轴线或者古建筑,不仅要关注传承和修缮,通过传播来唤起意识也很重要,要让民众意识到文化价值的宝贵,意识到老城也有新活力。
新京报记者叶红梅
编辑 樊一婧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