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 | 苏剑:2023年我国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与前景展望

2023-04-04 17:32:22 - 财经自媒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智库

2022年我国消费形势呈急降缓升趋于平稳的走势,消费呈现明显分化,包括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消费、不同种类商品消费的分化,汽车消费成为影响消费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国家治理》周刊撰文指出,2023年我国消费存在低基数效应、商品零售渠道多样化发展以及多项促消费政策等拉升因素,也面临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降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消费恢复不均衡等不利因素。要更好促进消费增长,建议通过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精准化财政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费预期;提升传统消费;创新多样化供给,以供给带动需求。

言治有理 | 苏剑:2023年我国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与前景展望

2022年中国整体消费形势受国内疫情局部规模性反弹、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意愿降低、汽车消费波动明显等因素的影响,呈现急降缓升趋于平稳的走势,其中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局部规模性反弹使得服务类消费持续承压,疫情反复导致失业率上升,同时降低了消费者对就业、收入及消费意愿的信心,居民收入下滑以及消费预期转弱致使消费需求减少,从而拉低了消费增速。

展望2023年,尽管在低基数效应、防疫政策不断优化调整、商品零售渠道多样化发展以及多项促消费政策落地等因素的推动下,未来消费大概率扭转疲软态势,实现持续恢复,但国内总人口减少以及老龄化进程加快均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张,同时疫情短期内仍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扰动,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压低未来消费增速。因此,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自然同比增速会逐步走高,然后趋于平稳,累计同比增速在6.1%左右。

2022年消费形势回顾

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0.2%,低于2021年12.7个百分点,增速在5月到达最低点后缓慢回升,10月又开始了第二轮下滑,整体呈现急降缓升趋于平稳的走势(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上半年同比下降0.7%,前三个季度同比增长0.7%。从单月增速来看,3—5月同比增速处在负数区间,4月到达最低点后又开始逐步回升,10月增速再次由正转负,整体呈现先降后升再小幅下降的走势。

言治有理 | 苏剑:2023年我国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与前景展望

综合而言,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受疫情多点散发、局部规模性反弹的影响,全年消费增速表现出急降缓升趋于平稳的走势特征。年初由于疫情形势好转,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相对宽松推动了餐饮等服务类消费回暖,同时居民出行受限减少提升了购车需求,使得消费恢复有所加快,形成了年内最高点。从3月开始新一轮疫情持续蔓延,直至6月才有所好转,期间波及了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一方面导致餐饮、旅游等服务类消费继续承压,且对交通、物流的管制也抑制了线上消费;另一方面,疫情扩散导致失业率上升,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月达到近两年内峰值6.1%,同时疫情反复降低了消费者对就业、收入及消费意愿的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从4月开始急剧下降后一直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如图2所示),居民收入下滑以及消费预期转弱致使消费需求减少,从而拉低了消费增速。此外,叠加2021年同期高基数效应使得2022年3—5月消费增速大幅下滑。从6月开始,疫情总体有所好转但局部地区反弹接连发生,伴随密集促消费政策的出台,消费增速虽有所回升但恢复速度较为缓慢,11月开始,由于疫情在年底迎来一次集中暴发,对消费产生短期扰动,从而导致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都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言治有理 | 苏剑:2023年我国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与前景展望

第二,消费呈现明显分化。从整体来看,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消费呈现明显分化。2022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个百分点(如图3所示),这一差值自3月疫情再次扩散以来有明显扩大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对灵活就业的、聚集在服务业中低技能的中低收入群体冲击更大,其收入大幅下降,社会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从而导致消费领域出现明显分化。从细分品类来看,不同商品的消费也存在明显的分化。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等必选消费品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较小,增速较为平稳,但服装鞋帽、化妆品类等可选消费品增速随疫情波动明显(如图4所示)。疫情的长期存在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必选消费品由于缺乏弹性,整体消费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但是可选消费品受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较大。此外,受地产行业低迷、商品房销售持续下降拖累,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关联产业消费同比一直下滑(如图5所示),至年底也未出现好转迹象。

言治有理 | 苏剑:2023年我国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与前景展望

言治有理 | 苏剑:2023年我国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与前景展望

言治有理 | 苏剑:2023年我国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与前景展望

第三,汽车消费成为影响消费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汽车消费增速在2022年2月短暂回暖之后,又呈现大幅下滑趋势。严峻的疫情形势导致部分车企停工停产,汽车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叠加物流阻碍使得供给端承压,同时油价、车价上涨,许多企业裁员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需求端不振,汽车类零售额大幅下滑,进一步压低了消费。6月以后,在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密集促汽车消费政策出台后,汽车消费大幅上升,带动消费超预期回升,但随着前期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持续的促汽车消费措施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在边际减弱,表现在数据上就是随着汽车消费增速的放缓,消费恢复也进一步放缓(如图6所示)。

言治有理 | 苏剑:2023年我国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与前景展望

2023年中国消费形势展望

与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相比,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自然同比增速会逐步走高,然后趋于平稳。

从拉升因素看:

第一,低基数效应。伴随着疫情的反复,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处于低位,对2023年形成了低基数效应。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明显高于2022年同期值,其中基数效应对拉高消费增速的贡献率大概为40%左右。

第二,餐饮、旅游、娱乐为主的服务业消费加快恢复。随着疫情防控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大众会理性地面对病毒、采取科学地预防和治疗措施,居民恐惧心理的消失叠加疫情防控政策的全面放开,前期由于接触风险和社交半径缩小抑制的消费需求将会迅速释放,服务类消费将逐步回归常态。此外疫情形势好转为进一步人口流动创造了条件,国际旅游有望逐步恢复,对消费加快恢复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第三,线上消费拉升效应。商品零售渠道多样化发展以及县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线上消费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随着直播带货等零售新业态日益壮大,县乡物流体系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疫情冲击倒逼零售及餐饮企业不断开拓线上业务、加快发展网络销售、外卖送餐等无接触服务,使得线上消费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其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提升。

第四,政策推动效应。202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具体包括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2022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五大方面20项重点举措,协同发力、远近兼顾,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另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内需潜能不断释放;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密集促消费政策的出台,预计未来消费增速将进一步提升。

从压低因素看:

第一,人口因素。根据统计,2021年全国人口净增长仅48万,2022年全国人口净减少85万。一个国家总的市场规模取决于人口总量和人均消费,人口就是市场,就是总需求。当总人口开始减少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存在收缩的风险。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活力也将不断地减弱。尽管三孩生育政策落地,相关政策配套支持措施也相继发布,但是要改善中国现有的人口结构、提高总和生育率仍需要时间。总人口减少、老龄化进程加快都会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

第二,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降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短期来看,由于疫情反复消费者对就业、收入及消费意愿的信心大幅下降,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人们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根据央行公布的2022年住户存款数据,居民储蓄意愿显著增强,在疫情没有彻底结束前很难改变这一现状。同时疫情冲击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远大于高收入人群,而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力更强,收入增速降低会导致消费增速出现明显下滑。长期来看,总人口减少伴随着老龄化加剧导致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整个社会总产出减少使得人均收入增速下降,会进一步拉低消费增速。

第三,消费恢复不均衡,可选消费需求继续承压。服装鞋帽、金银珠宝等消费受收入的影响较大,在居民收入未如预期好转之前,此类消费需求将持续受到压制,而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还受地产周期下行拖累,商品房销售恢复正增长还需一定的时间,因此这类可选消费可能会继续承压。

第四,新冠疫情短期内可能存在一定扰动,抑制服务类消费。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短期内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扰动,但随着疫情防控实施“乙类乙管”,大众能够科学预防和治疗,这种影响会逐步减弱。

综上所述,随着疫情防控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将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恐惧心理的消失叠加疫情防控政策的全面放开,服务类消费将逐步回归常态,同时在2022年低基数效应、商品零售渠道多样化发展以及多项促消费政策落地等因素的推动下,未来消费增速将进一步提升。然而,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总人口开始减少,消费需求将面临收缩的风险。此外,总人口减少伴随着老龄化加剧导致劳动力急剧下降,社会总产出受此影响可能下降,进而引发人均收入增速下降,不利于消费的扩张。综合以上逻辑判断,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在6.1%左右。

未来消费的潜在增长点

综合2022年经济形势可以发现消费是拖累整体经济的主要因素,展望2023年经济形势,随着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消费回暖已是大势所趋。

从短期来看,前期由于接触风险和社交半径缩小抑制的消费需求将会迅速释放,餐饮、旅游等服务类消费成为主要的消费增长点。根据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国内旅游收入恢复至73.1%。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各地酒吧、KTV、健身房、电影院等场所陆续恢复经营,各类宾馆酒店恢复会议、培训、宴会的举办,线下文娱消费也将逐步回暖,支撑消费恢复。此外,全国各地多措并举来稳定新车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比如北京、上海、天津、郑州等地通过发放汽车消费券、延长新能源购置补贴等方式来刺激汽车消费。

从中期来看,一方面疫情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消失,经济增长预期转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人群有了稳定的就业和收入预期,消费信心将逐步恢复、边际消费倾向不断提升,服装鞋帽、通讯器材类等可选商品的消费将会有明显的提速。另一方面,商品零售渠道多样化发展以及县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线上消费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随着直播带货等零售新业态日益壮大,县乡物流体系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疫情冲击倒逼零售及餐饮企业不断开拓线上业务、加快发展网络销售、外卖送餐等无接触服务,使得线上消费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以拓展,其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提升。此外,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针对房地产融资“三支箭”齐发,从“贷款、债券、股权”三个方面支持房企融资,提振房地产企业信心,中期来看房地产市场有望从底部企稳回升,进而带动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恢复,使之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从长期来看,消费增长点主要还是依靠产品创新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消费场景,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供新的产品,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引发新一轮消费革命。另外,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特别提到了“养老服务消费”,“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也被写入二十大报告,从长期来看,养老服务供给将进一步扩大,银发经济、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等养老服务消费将逐步崛起,随着生育及相关配套支持政策的逐步完善,出生人口下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会有所缓解,母婴行业的消费也可能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促进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是稳投资、稳外贸,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通过乘数效应促进消费。目前,抑制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不振,预期减弱,导致消费能力和消费愿望双双下降。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先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通过收入增长让居民逐步恢复信心,从而提高购买力和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消费。

二是稳定就业,保障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力保稳岗就业。通过财税政策鼓励相关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要素供给,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仍未消散的当下,可以缓解因非常规性因素带来的短期摩擦性失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三是要实施更加精准的财政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费预期。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加大税收、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可以直接给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或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利用数字化优势发放消费券、数字化红包等。

四是提升传统消费。进一步推动汽车消费。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二手车流通交易。加快建立完善的住房制度,推进居住消费平稳增长。支持居民合理的自住需求,进而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等消费。

五是创新多样化供给,以供给带动需求。加强品牌建设,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增加中高端消费品的国内供应,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包括推动免税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不断开拓线上业务、加快发展网络销售、外卖送餐等无接触服务消费,大力发展零售新业态。支持和鼓励发展服务消费供给,采取更加针对性措施,给予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化旅游、家用设备、航空交通等行业定向补贴,保证供给的多样性,同时加快培育多样化旅游业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引领、创造新的需求。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相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接近60%,是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盘和基本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既有供给侧,也有需求侧。需求侧的问题主要是消费需求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供给侧的问题主要是结构不适配。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需求,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挖掘需求潜力、促进需求升级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高端产品供应、减少过剩产能,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引导创造新需求。在这方面,未来的重点任务是积极适应和利用消费群体双极化趋势,推动城乡消费协同,驱动国内大循环。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 林永生

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推进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恢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当前需求不足是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运行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保就业和稳就业为目标,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推动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恢复。一方面着力推动消费需求的恢复,要加速要素循环,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释放被疫情限制了的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畅通国内国际消费。另一方面着力拉动投资需求的恢复,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投资拉动、创新驱动”的运作机制,统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大对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围绕延长产业链,打通从原料到消费品的终端链条;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支持企业稳定生产,用政策扶持受冲击的中小企业;实施援企稳岗政策,优先帮助受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

《在经济恢复性发展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基于疫情冲击短期和长期影响的综合考量》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任保平

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部分。首先应该看到,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人类所有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扩大内需必须把消费放到首位。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表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扩大消费必须找到合理路径。依据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的分析,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这表明如果没有生产的发展,则消费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产过程既是产品和服务形成的过程,也是收入形成的过程。人们只有通过参加生产劳动,才能取得收入;同时,人们的生产劳动成果会形成有效供给。依靠收入,人们具备了消费购买力;通过各种产品和服务供给,人们实现了其购买目的。因此,扩大消费必须与扩大生产紧密结合,提高消费水平必须与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紧密结合。

《以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进入新增长周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立群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