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龙之声丨当清明节气“遇见”中医保健

2024-04-04 08:30:09 - 市场资讯

转自:太龙药业

清明时节,中医保健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着眼于一个“生”字,以顺应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的特点。要做到早睡早起,规律起居;春捂护阳,下厚上薄;亲近自然,适量运动;健脾祛湿,少吃发物;适当宣泄,心情舒畅。

注意保暖

清明前后,时有冷空气入侵,特别是阴雨天气,空气湿度高、气温变化大,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要注意“春捂”,穿衣讲究“下厚上薄”。

脾虚寒湿重的人们,外出时要注意做好颈部、腰腹部和小腿的保暖。外出赏春踏青注意天气变化,避免感冒。

调节起居

《黄帝内经》曰:“清明前后,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作息时间也要顺应天时加以调整。

一要早起。早晨7点至9点为辰时,此时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引起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病症。

二要睡好子午觉。即中午11点到下午1点睡一会儿午觉;晚上11点子时之前入睡,可起到保养肝脏、防止春困的作用。

调节情志

春季多有焦虑或肝气不畅的情况发生,情志调理也非常必要。

哭泣调节。中医认为“肝在液为泪”,清明节凭吊先人,可以通过哭泣流泪舒泄不良情绪,使人体肝气舒畅,于心理健康有益。

运动调节。清明时节容易“伤春”,出现“春愁”。阳光是最好的“抗抑郁药”,可以多在阳光下活动、外出踏青,感受万物勃勃的生机,有助于消除心中的悲观抑郁,也可以消除疲劳、防止春困。

调理饮食

清明时节雨纷纷,或多或少会对情绪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此时肝气不舒,克制脾胃,妨碍食物消化吸收,最后导致情绪低落、脾胃运化失调,多表现为胸胁胀满、腹部撑胀、不知饥饿。因此在饮食方面,宜“疏肝、养血、柔筋”,可多食“柔肝”之物,如荠菜、山药、菠菜、苦菊、韭菜、大枣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