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写给新中国的红色情书

2024-06-04 03:30:56 -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这是写给新中国的红色情书

5月27日,在具有象征意义的19:49和20:24两个时间,浦江之畔的上海地标东方明珠塔以亮灯发送摩斯密码“爱”“永恒”的方式,写下献给新中国成立75年的红色情书。与此同时,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申城揭开神秘面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用浪漫的‘电波表白’向先烈们致敬。这既是电影主人公李侠与兰芬之间的真情告白,也代表了我们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兰芬的扮演者、上海歌舞团副团长朱洁静动情地说。

据介绍,这部创新之作将作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于6月15日首映,并将自6月18日起全国公映。

■影舞融合,爆款“红色IP”再出发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上海歌舞团出品的原创同名舞剧,由郑大圣担任总导演,崔轶担任导演、总制片人,王佳俊、朱洁静领衔主演,该团原班舞蹈演员倾情出演。“电波”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夕,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是由上海红色文化基因孵化而生的一张城市名片。

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屡次被改编成艺术作品: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是一部影响力极其广泛的佳作;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突破性创意和优秀表现力成为“现象级”作品。首演一炮打响,至今已经演出614场,还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华大奖等殊荣。如今,上海歌舞团携手尚世影业推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度焕新故事表达。

从电影到舞台,又回归电影,“电波”的故事在“光荣之城”的上空勾勒艺术的螺旋,用持续的生命力,记录下铭刻历史的英雄赞歌。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为打破舞台表演的“第四面墙”创造了丰富的叙事脉络。“电影可以将优秀青年演员最美的年华、最棒的表演定格在镜头里。”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表示,“影舞融合”探索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拓展,可视作爆款“红色IP”再出发,“希望开拓剧场、影院‘双向互哺’的新模式,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感受现场表演的魅力。”

这不是对舞剧的照搬和还原,而是用电影语言进行了一次面向未知领域的探索。在保留原舞剧的主体呈现外,电影取景车墩影视基地,进驻LED虚拟摄影棚,选取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实景、排练厅环境等,将故事穿插于虚实之间。同时,影片全面应用杜比全景声、4K超高清、MOCO(动作捕捉摄影机)、伸缩炮、LED虚拟摄影等技术,使动人舞蹈与紧张情节融为一体。电影后期制作近6个月,先后剪辑共15个版本。“没有任何形式感抵得过真实现场的震撼力!”郑大圣表示,基于这种艺术思考,主创团队选择在电影中融入若干历史资料片的方式,以一种“偶然插入”的状态呈现。

■真情流露,回应时代的创作要求

“舞剧电影保留了精华舞段,现实和虚幻交替,以更适合银幕的方式讲述故事。”资深舞剧迷小顾已经看过70多遍舞剧,而电影里的“小光之死”依然让她热泪盈眶。“回忆中小光啃苹果的那段戏真的太戳泪点了,虽然电影和舞台版不同,却更生活、更细节。”

舞剧电影为何感人至深?“我们在舞台上用了很多生活化的表演,但到了片场,这种真切特别‘落地’,具象到摘菜、织毛衣等细小之处。曾经我以为把‘最好的一遍’通过电影的方式留存,事实上,不经意间的真情流露更得到镜头的青睐,完成了微妙的跨越。”朱洁静还发现有了电影经验后,再回到舞台后状态更好;“演员们可以尝试多元的表演方式,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能力不断进步,是时代创造了这样的艺术生态。”

5月27日,上海美琪大戏院的大堂还举办了小型展览,展出李白烈士家书、“双百”人物座谈会入场证、“双百”名册等文物。据悉,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纳入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与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联合推出的“红色电影之旅”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由团市委发起的“光荣之城青年行”上海青少年红色大寻访活动。

宣晶

(《这是写给新中国的红色情书》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