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评价不宜强调答辩而要重视过程

2024-07-04 07:02:49 - 羊城晚报

□蒋理

又值毕业季。近日,多所高校要求毕业生结合成长经历撰写德育论文,并进行答辩。于是,关于“德育答辩”和“德育论文”的讨论,又一次被大家关注。据媒体报道,这也引发了北京某高校学生李蔚的思考:“我们都知道德育特别重要,但它其实更看重的是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德育答辩会不会出现走过场等问题?”不只李蔚,不少网友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撰写德育论文、进行德育答辩,近年来已成为一些高校考核毕业生的重要方式。那么,这样的考核收效如何?德育成效,究竟该怎样考核?

采取“德育论文”“德育答辩”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这貌似创新,但这仍是强调结果评价。推进学生重视德育,把德育工作做扎实,恰恰需要尊重德育规律,淡化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即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

部分学生质疑“德育论文”“德育答辩”会出现走过场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原因在于,如果就看论文写得好不好、答辩的PPT做得美不美,那些平时行为规范不好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撰写德育论文、做PPT获得好成绩。于是,做得好不如论文写得好、PPT做得好。这一问题,其实早已存在,如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就存在走过场的问题:举行一个仪式感十足的活动启动仪式,然后拍照、发公众号,随后却没有实际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公益活动。所谓“说过了就是做过了,做过了就是做好了”。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如果出现这种走向,那要求学生撰写“德育论文”、进行“德育答辩”就会走到重视德育的反面。德育强调诚信、实事求是,而走过场、形式主义的德育评价可能出现弄虚作假、浮夸等问题。

高校在德育评价中引入“论文”“答辩”方式,这是借鉴学科知识学习、学术研究评价的方式。这种借鉴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当前,学生学业、学术评价中存在的唯论文问题,已饱受质疑,对学生的学业、学术评价都要破除唯论文论,德育评价却引入论文、答辩,不合时宜;其二,德育和智育不同,智育评价还可以采用结果评价,即用考试成绩、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成果进行评价,而德育却不适合采取结果评价方式,德育要强调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人处世。不仅德育不适合进行结果评价,其他美育、体育、劳育都不宜进行结果评价,而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与表现。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高校破除唯论文、唯奖项等“破五唯”改革。而在德育评价中却引入“论文”“答辩”这些要素,从一个侧面反映,高校还存在根深蒂固的“论文情结”,而不是积极探索符合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的评价方式。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显然,强化过程评价,才是进行德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当然,也会有人担心过程性德育评价会有更多主观因素,可能存在过程评价不客观、不真实的问题。但这不是不进行过程评价而进行论文、答辩结果评价的理由。恰恰相反,应该围绕如何进行有公信力的过程评价,推进学生德育评价改革,如应发挥学校教授委员会与学生委员会的作用,由教授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制订评价标准,并监督实施。这也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加强学生德育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