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2024-07-04 14:01:30 - 北京晚报

孙敏

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这样说:“中国最伟大的美术、最壮丽的美,莫过于长城。”长城的美是阳刚之美,即壮美、崇高美。它穿崇山群岭,越危崖绝谷,气吞山河,势不可当,其雄壮的外形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之写照。

中国长城始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自秦朝修筑第一条万里长城后,汉朝、隋朝和明朝,都曾大规模修筑或增建长城,其中尤以汉明两朝规模宏大。北京境内现存长城629公里,其中大多数城段为明代重建。自古文人都有登高抒怀之雅兴,他们为长城留下了众多诗作墨宝,加之修建时期留下的碑刻和文字砖,构成了长城独有的书法宝藏。《墨缘》将陪伴读者一起从长城书法遗迹感受长城其刚健、雄浑之美。

北京明长城城墙主要分布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等地,其中分布在密云和延庆的长城最长,长城书法遗迹也主要集中于此。

根据目前掌握的现有的明长城书法遗迹来看,主要有碑刻、匾额、文字砖、摩崖等四种形制,内容涵盖了军事、制度、人力等众多方面。这些碑刻、文字砖和匾额作为明长城墙体、明长城门堡附属物上的历史文物,不单单作为平面物象存在,而是与长城建筑完美地融为一体。

透过刀锋看笔锋,根据长城书法遗迹的结构处理、笔画形态和用笔特征,长城书法遗迹的艺术风格主要以楷书、隶书和行书风格为主。楷书风格的石刻呈现出了与颜体、欧体和魏碑较为相似的书法面貌;隶书风格的石刻含有楷隶字体杂糅的现象,部分石刻的用笔和结构也与典型的汉隶存在相近之处;行书风格有颜真卿和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气息,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个人书写特点。本文通过对长城书法遗迹中部分匾额和碑刻的楷书风格分析解读,领略长城书风的独特魅力。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西坨古城志碑》现存于中国长城博物馆

《西坨古城志碑》的字形结构收放对比更明显,中宫收紧,笔画向四周开张,以撇捺开合为代表尽显张扬潇洒之势,每个字的聚散对比十分强烈。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保障字形在视觉上不仅能够舒展而且又能够疏密有序,从而实现书法中均衡美的标准和要求。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帮水峪门堡匾》现存于中国长城博物馆

“魏碑”书风

受“魏碑”书风影响的楷书书迹与唐楷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笔画的收放关系、重心的斜侧移动、典型笔画的特征、字势的倾斜角度这几个方面。此部分选取风格特点较为突出的魏碑墓志和唐楷作对比分析,了解明长城书法遗迹与二者在书法特色上的异同,对明长城书法遗迹的艺术风格进行更完善全面的鉴析。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1、横向的收放关系

《帮水峪门堡匾》中的“堡”字和《张猛龙碑》中“坚”字的结构形态及收放关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取隶书横势。如“堡”字中的“呆”字上下宽度一致,这也是北碑在字体演变中的特点之一。此外,还体现在这二字的土字底横画长度均基本相等,《九成宫碑》中“壑”字的土字底可以明显区分出横画的长短,整个字中的收放穿插关系较为突出,而且《帮水峪门堡匾》和《张猛龙碑》中土字底和上部部件的穿插关系不如《九成宫碑》中上下结构的关系明晰,甚至在起笔处和其他笔画重合接触,笔画位置更为随意,不如欧楷空间布局严谨。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2、下移的重心位置

《帮水峪门堡匾》中的“西”字和《元暐墓志》中的“西”字均重心上移,口字底的内部空间疏朗,而《九成宫碑》中“西”字重心下移,横画与口字底的距离较远,口字底的内部空间被压缩,所以前两个字中的竖弯放置于欧体的“西”字内就变成了竖画,而且《九成宫碑》中“西”字的两个竖画将口字底的空间进行了几乎均匀等距的分割,整个字势更为端庄工稳。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3、外放的钩画用笔

钩画是魏碑中极具特色的笔画,也是最富张力的笔画,运笔时沉着用劲,出钩时笔尖蓄力出尖。《帮水峪门堡匾》中“水”字钩画同魏碑中钩画的笔法较为相似,表现力极强,体现在长度和方向,与欧体中内敛回笔形成的势态不同。《九成宫碑》中“水”字的钩画只是在出钩处稍驻略顿即挫笔平推出一小钩,短促含蓄,《帮水峪门堡匾》的“水”字钩画向左上方钩出,与竖画贴近,长度较长,钩画相较其他笔画略细,也显得更轻巧灵活。

楷书中结体方式各异,尤其在魏碑结字中应用较多,如左右结构的字上下错落或上下结构的字左右错落。错落变化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常规结体,获取另-种新的形制之美,这样的结构之美正是魏碑美学的精髓之处。北京明长城书法遗迹中的碑刻形制也受到北碑的影响,具有“错落而生,相映成趣”的审美特征。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居庸关匾》现存于中国长城博物馆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岔道雄关匾》现存于北京市八达岭关城门额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颜体”书风

北京明长城书法遗迹中的匾额书法多数具有颜真卿书风的艺术特征。匾额起着点题标识的作用,颜体书法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它体态丰厚,作为建筑的中心,容易放大却不失其精神。

在《居庸关匾》中“居”字结构与《李玄靖》碑中“居”字的结构和用笔相近,起收笔及转折处顿笔明显,折笔角度内擫。斜撇起笔与横画留有空隙且弯曲弧度较小,藏锋入笔,洒脱爽利。“古”字横画被竖撇分割为左短右长的比例。《九成宫碑》中的“居”字起笔切笔方折硬朗,收笔处呈三角形,“古”字的第二笔竖画中正严谨,平分口字底,而且斜撇弯曲得弧线较前两个字较大,更为爽利洒脱。

对比《颜家庙碑》中的“庸”字,横画和竖画的回笔“顿点”更加明显,椭圆形态饱满。横画较多,平行等距分布。《居庸关匾》和《颜家庙碑》的“庸”字斜撇角度偏向于竖直状态,与横画形成的夹角较小,但欧楷的斜撇更为肆意洒脱,弧度更弯。通过多个带有广字头的例字发现,欧楷中的斜撇与横画形成的夹角更大,字势更为险绝,如同样作为半包围结构的“靡”字。欧楷中广字头的点画和横画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颜家庙碑》和《居庸关匾》因其笔画茂密丰厚,压缩了点画和横画的距离,容易产生粘连的情况。

《居庸关匾》中“关”字与《多宝塔碑》在笔画粗细、间架结构都极为相似,字势平稳端正,质朴厚重。因笔画较为繁琐,门字框内部笔画变细,竖画较粗,形成外密而中疏的视觉效果,和门字框形成对比。内部舒展阔大的空间使人产生一种气势开张的感觉,留空布白匀称,留白形状完整且圆浑,有大气充盈之感。竖撇短小有力,竖画收笔圆润,竖钩回笔向左上挑锋而出,提按对比强烈,厚重不失精致,颇有颜真卿之貌。《九成宫碑》中对于门字框的设计更偏向表达骨力瘦峻的精神,转折处方折顿笔明显,钩画较短。

“朴实”、“厚重”、“严谨”且具有“庙堂气”的颜体楷书正好与明长城书法遗迹相得益彰,二者结合刚好符合匾额文化传统视觉和心理上的审美情趣,也达到了长城城堡门匾“庄重”、“正大”的观赏目的。

“欧体”书风

在明长城书法遗迹中,艺术风格与“欧体”书风相似的书迹一般是以匾额和碑刻形制出现。同颜体一样,作为题写匾额的书体要体现端正简洁的特点。欧体法度森严,点画以方笔为主。尤其横画两端多用方笔写出的,棱角分明,骨力十足,字架结实。这样的笔画使人产生“爽利劲峭,挺拔险峻”的感觉。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1、平中寓险,险中求稳

《密云新城志碑》中的“分”字势态险绝,横折弯钩的横部明显向右下方向倾斜,造就左轻右重之态。欧阳询在《三十六法》中用“偏侧”论述了字中欹正关系,即“偏者正之,正者偏之”这一构字原理,“平中寓险,险中求稳”是欧楷重要的结构特征,如《皇甫诞碑》中的笔画结构。而颜真卿《多宝塔碑》中“分”字的横折弯钩的横部是水平角度,整体字势平正平稳。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2、清秀劲健,线条停匀

《密云新城志碑》笔画清秀劲紧,线条粗细匀称,而《颜勤礼碑》中“横细竖粗”的特点更为明显。《密云新城志碑》和《化度寺碑》走之底中的捺画均切笔起笔后翻笔略向右上,先横向后右下平缓运笔,渐渐铺毫并加重笔力,至捺脚处平出,一气呵成,尽显劲挺之势。《颜勤礼碑》中“连”字的走之底的平捺外拓下凹、厚重雍容,在行笔轨迹也与《密云新城志碑》有所区别。在线条粗细方面,《密云新城志碑》的“连”字线条粗细更为停匀,但《颜勤礼碑》中捺画和竖画更为突出、饱满。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3、中宫收紧,舒展自如

字体结构和空间布局是书家风格体现。欧体中宫收紧,线条劲瘦峻峭;颜体宽博浑厚,线条饱满舒展。《九成宫碑》中的“城”字与《颜家庙碑》中的“城”字相比,中宫紧而外伸展,收放关系明显,颜体则外紧内松,字形更为方整。《密云新城志碑》中的“城”字和欧体中的“城”字更相似,主笔斜钩长度较长,倾斜横画致使“成”字的内部空间较为紧凑,土字旁位置靠下,与“成”字的重心齐平,土字旁与颜体的“城”字相比也更为窄长。

天成铸就 自然茂密

《密云新城志碑》现存于北京市密云区文管所内

北京地区明长城碑刻作为敕勒石刻,碑志的正文绝大部分是楷书。楷书较篆隶笔画较少,字形结构简单,与行草相比,笔画连带弱,偏旁部首清晰规范,易识读文字,易辨认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其纪事作用,而且楷体对刻字技法要求较低,刻画出基本结构便可明晰字形字义。选择楷体作为官方刻石的文字字体,不仅能够有效传递历史信息,也体现“镂之金石,传之久远”的庄重性。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