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95后姑娘湖大硕士毕业4年成准“大国工匠” | 山水洲城记

2024-07-04 11:39:00 - 长沙晚报

转自:掌上长沙

头戴蓝色安全帽,一头齐肩中长发,白皙的皮肤,清澈的双眸,细柔的语调……初见郭东妮时,很难将眼前这位温柔甜美的女孩与准“大国工匠”联系在一起。

6月11日,全国总工会发布《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2024年拟入选培育对象公示》,全国共有215人入围,湖南共有6名工匠人才入选,长沙2名工匠人才入选,其中,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软硬件研制项目组长郭东妮当选。

优秀!95后姑娘湖大硕士毕业4年成准“大国工匠”  | 山水洲城记

今天,就和橘洲君走近“95后”妹子郭东妮,看看这位“巾帼”青年身上的“大国工匠”范吧!

“我是一名‘95后’新长沙人。”

跨越2400多公里,2017年本科毕业后,郭东妮从吉林长春来到湖南长沙,在湖南大学就读控制工程专业,跟随导师专攻视觉感知算法。如何理解她的专业,郭东妮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

研一下学期,郭东妮了解到,学校与湖南中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建了一个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抱着对新技术的好奇以及对智能控制工程专业的满腔热血,她加入了中南智能旗下的长泰机器人开始实习。一干就是两年。也正是这两年的实习经历,让郭东妮深刻领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

“水泥袋装车”机器视觉智能化升级项目,是郭东妮实习期间参与的首个研发应用项目。

优秀!95后姑娘湖大硕士毕业4年成准“大国工匠”  | 山水洲城记

“传统模式下,水泥袋的出厂运输依靠搬运工人的体力劳动,将其一袋一袋搬到货车上。”郭东妮介绍,通常一袋水泥重达50千克,对搬运工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负担,加之搬运过程中的水泥灰扬尘,也时刻威胁着工人的呼吸道健康。

为了早日“解放”搬运工人的双手,郭东妮跟随团队在水泥车间连续蹲守了一个多月,在设备测试阶段,机械手抓破水泥袋,导致水泥灰从高空倾泻而下的事情常有发生,每每下班摘下口罩后,她的脸上总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

郭东妮分享了一次有趣的测试经历,在测试抓夹力量的时候,机器人抓夹抓破了水泥袋,水泥灰从高空中喷洒下来。他们大声呼喊着同伴一起朝外跑,最后大家互相一看,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差点认不出来。“这种经历,有点狼狈,却也挺好玩的。”她笑着说,这些小插曲和小磨炼,也让成功显得更加有价值。

把水泥装上车,看起来只是一背一装的事,但对机器人来说,却需要把它分解为物料的大小、装载的位置、抓放的节奏、姿态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用相机来“看”,用算法来“思考”、分析。这都是郭冬妮要解决的难题。

“每次调试结束,把面罩摘下来,里面外面全是黑的,包括耳朵、鼻子里面全部都是黑色粉尘,手上没有一处是干净的。”为了不打乱生产计划,郭冬妮经常半夜去水泥车间调试生产线,平日里爱美的她戴上厚重的防尘面罩,一晚上下来往往是全身粉尘、灰头土脸。

在历经数十个夜晚的奋战后,郭东妮研发的算法和软件,已能保障机械臂精准抓取水泥袋,并准确放至指定位置,进而支持团队成功研发出袋装物料装车系统,并被国内多家水泥生产厂商采用。

入职长泰机器人以来,郭东妮不仅快速成长为智能制造一线的技能骨干和智能装备研制带头人,参与了第一届全球铸造行业科技青年论坛并获得中国赛区前8名,还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撰写4篇软著,发表2篇论文,牵头制定了《智能视觉验布系统团体标准》,作为项目组核心成员,她参与重大装备研制的2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已通过验收,多项技术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2020年硕士毕业后,郭东妮顺利加入了长泰机器人,并立即被委以重任,要为传统纺织行业研发出智能验布设备系统。

纺织行业的布匹检测工序,是一项“老大难”的问题。难度一方面来自各种布匹材质的不同,其瑕疵的类型也有所差异,需要有经验的“布艺师傅”来对其进行检测;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瑕疵位置的不确定性,检验工人需要端坐在工作台前,全神贯注紧盯案前的布匹来“找差错”,其劳累和枯燥对检验工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考验。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布匹检验工序,成为助力纺织行业智能化升级过程的关键一环。但由于国内无成熟解决方案,作为技术负责人,郭东妮只能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

布匹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布缎又有着不同的特性,郭东妮和团队需要收集每种布的不同瑕疵,先形成基础样本集,统计成大数据,这样才能开始下一步的算法和软件研究。

“苎麻布、聚酯纤维、纯棉纺织布、混纺织布……”数个月的坚守让团队收集了数以万计的数据,郭东妮也成了布匹专家,“还有工友打趣,说我比他们还更懂他们生产的布。”

样本采集够了,开启第二步,要进行算法开发及运行测试,不断地尝试测试。

优秀!95后姑娘湖大硕士毕业4年成准“大国工匠”  | 山水洲城记

她再次把一线车间当做了研发实验室,在最热的三伏天里,驻守在近40℃的车间里,团队成员们穿着长衣长裤,全身湿透,不停地靠喝水来缓解闷热。同时,还递交“请战书”,埋头驻扎到千里外的安徽滁州纺织厂,一待就是半年,收集了数以万计的数据。

“不能关起门来搞研发。”郭东妮表示,事实证明,研发工作是不能脱离生产实际的,只有坚守一线,才能最快速最精准地抓住行业痛点问题并加以攻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大量数据验证,郭东妮和团队终于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布匹瑕疵检测系统——“ZTVT胎基无纺布自学习视觉系统”,如今,布匹瑕疵检测技术大幅提升,能够甄别出不同的布匹颜色、原材料,以及复杂工艺的织造布,用人工智能解放了工人双眼。

短短几个月内,该系统迅速在山东、安徽、湖北等全国重点胎基布制造企业30多套生产线中推广应用并稳定运行,误检率低于0.1%,产品市场份额占比50%以上。

从水泥搬运到布匹检测,郭东妮用她的所学帮助一位又一位辛勤劳作的工人“解放双手”,而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项目,也让她看到了自己专业的意义和作用,“智能设备替换传统设备是一种大势所趋,机器变得更‘聪明’,劳作工人变得更‘轻松’,我心里也会更‘开心’。”

“毕业之后,很多同学去了北上广深,进了互联网大厂,而我选择了留在长沙,戴上安全帽,奔跑于全国各地的生产现场。”郭东妮说,“‘湘’字带水,我想来长沙体验不一样的江南水乡。”当从工作谈及生活时,郭东妮的眼神又逐渐从坚毅变得温婉,女孩特有的神情又重现在她的脸上。

今年是郭东妮来到长沙的第七个年头,她告诉橘洲君,未来自己在长沙将有很多个“七年”。6月14日,“新时代新长沙”——央媒省媒“走读长沙精彩星城”大型融媒系列主题采访活动举行,郭东妮作为6名青年代表之一,分享了自己与长沙的故事。

优秀!95后姑娘湖大硕士毕业4年成准“大国工匠”  | 山水洲城记

做不被定义的年轻人。

本科在西安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硕士在长沙攻读控制工程专业,工作常年“混迹”在工厂车间,郭东妮一次又一次打破了旁人对她的定义。

“我们专业的女性很少,进入工厂的更少。”纯属机缘巧合,郭东妮所在的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硕士“娘子军”,在这个“看起来很男人”的科研领域,这支年轻的团队相处融洽,团结奋进,用三年时间逐渐把科研“冷板凳”坐出了“热效应”。

而工作之余,郭东妮也很热爱生活,她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忙碌之余会通过弹琴和跳舞来放松,享受生活。“我很认同这样一句话,‘过分强调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最终会把人引向平庸’,当攻关一个项目时,就要拼尽全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她对橘洲君说。

对于这种显著的“反差”,郭东妮认为,细心和耐心是大多数女生的特质,也正是这些特点让她能更专注于科研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她看来,每一个研发的过程,就是一次精益求精的工匠之旅。

“在对待科研问题,我会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因为科学研究本就是一个是非分明的领域。”这是郭东妮挂在嘴边的话,亦是她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长沙也是一个不被定义的城市。”郭东妮告诉橘洲君,这座具有“反差萌”的城市不拘一格的包容性能给予更多年轻人发展的舞台,同时,充满活力的城市企业又赋予了每一位年轻人拼搏奋斗的动能。

“科研工作,投入周期长,有极高的不确定性,有点像坐冷板凳。不过,在长沙我们是没有坐过冷板凳的,研发费用还非常充足,政府也给了很多支持,我们在短短三年也突破了四项技术壁垒。”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狄说。同样作为一位从北京而来的“新长沙人”,他说,作为一个新的长沙人,很愿意去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成绩在长沙开花结果。

优秀!95后姑娘湖大硕士毕业4年成准“大国工匠”  | 山水洲城记

像郭东妮一样的工程师们,中南智能还有许多。作为国内智能制造行业的“头部”领军企业,中南智能是湖南省唯一拥有工业机器人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拥有湖南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长沙一号”,以及升级的“中南一号”。他们的产品和技术覆盖110余个工业场景,拥有行业首台套40余项,是国内机器人行业实施首台套项目最多的企业之一。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南智能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1岁,其中技术研发人员占比80%左右,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30%,研发费用投入率年均达到15%。

今年6月,第七届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已对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进行了综合评审。长泰机器人参与研发的“工业制造机器人高精准视觉感知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评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通用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郭东妮在长沙奋斗的时间,恰逢长沙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时间,此期间,数字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无数传统制造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长沙累计推动166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其中5家企业入围“中国智能制造50强榜单”,27个企业和项目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13家企业入围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不被定义的长沙,可能才是最有无限可能的长沙。

人才和城市之间不仅是一种“双向奔赴”,更是一种“相互成就”。让更多年轻人唱主角,正是长沙的破题之道。放眼望去,星城大地上还有许多像郭东妮一样的人,在这座城市乘风破浪、拔节生长。

记者/朱泽寰刘丹

编辑/刘丹校读/李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