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青年创业者李凤林:让“多肉”的根扎入乡村振兴土壤

2024-07-04 16:28:43 - 鲁南网

琊新闻网讯“多肉植物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8到24℃。多肉植物在春秋冬三个季节需要充足的阳光,但在夏季要适当遮光。”7月2日,久旱的沂蒙大地迎来了第二场喜雨。在临沭县临沭街道的多肉种植家庭植物农场,创始人李凤林面对记者侃侃而谈。

临沭县青年创业者李凤林:让“多肉”的根扎入乡村振兴土壤

很难想象,8年前李凤林还对多肉植物“一窍不通”,如今却从邻居送的一颗多肉,由小到大创办了自己的多肉家庭农场,成为邻里乡间的美谈,也鼓舞着周边的青年创业者。

出生于1990年的李凤林2011年从部队转业,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孩子出生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邻居赠送给一盆多肉。外形酷像莲花的多肉,好看又好养,一下子引起李凤林的兴趣,感觉种植多肉是一个商机。说干就干,2016年9月就建设了第一个面积1亩的多肉种植大棚。

临沭县青年创业者李凤林:让“多肉”的根扎入乡村振兴土壤

没有种植和销售经验,学!

临沭县青年创业者李凤林:让“多肉”的根扎入乡村振兴土壤

利用客厅当作办公室,利用阳台作为植物的养护区域。靠着自己的一股子热血,李凤林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多肉的种植方式,记录不同品种的多肉生长习性,同时利用微商渠道出售多肉。随着业务量的增多,他开始对多肉种植销售行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渐渐地,他发现多肉植物在线上销售非常受欢迎,全国各地遍布喜欢种养多肉的青年人,便全身心投入到多肉种植与销售行业中。

创业的初期总是艰难的,李凤林奔波于郊区大棚和居民楼之间,每天大量查阅学习多肉种植知识和养护方法,通过不懈进取的努力,慢慢积累了种植经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订单与日俱增。在租用大棚的过程中,因为房租上涨,种植面积不够,环境不好等原因经常更换大棚,没有固定的大棚种植基地也导致大量的多肉植物受到损伤,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李凤林取得家人支持,回到自己的村庄流转土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多肉种植基地。

临沭县青年创业者李凤林:让“多肉”的根扎入乡村振兴土壤

“这个棚有30万棵,品种近200个。多肉植物主要依靠其根部进行生长,土质要疏松,要防止土壤板结,让多肉根部有良好的生长呼吸空间。”现在谈起多肉种植,李凤林俨然是一个专家。

没有发展资金,贷!“上个月刚还清贷款,因资质优良,这个月又从两家银行贷出90万元。”2021年6月,李凤林通过“惠农贷”贷款40万元,每月付息,3年后还清本息,因良好的信用,又获得了新的发展资金。有了金融机构的扶持,李凤林的多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1亩到10亩,又从10亩奔向50亩。

干中学,学中干。2022年,李凤林投入所有的积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8000多平方米的多肉种植园,有了稳定的种植基地,从多方引进最新的种苗进行生产,并积极招募附近村庄的待业青年加入团队。他充分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推广产品,把公域流量转化成私域流量,成立了临沭县首个多肉自选超市。线上线下销售有机结合,目前,多肉种植销售团队已达10余人,每天固定销售全国各地百余件多肉植物包裹,部分订单还能够发往海外。

“刚开始没有种植经验,也没有一手货源,交了很多学费。凭着不服输的干劲和一定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的信念,坚持到了现在。”李凤林坦言初始种植多肉的艰辛。目前新型多肉品种仍在不断创新培育,同时不断扩展业务,在自己村建立了自己的多肉种植分销基地,不断抢占更多的市场。

“多肉种植面积规划50亩,目前只种植了一半面积,今年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也希望更多有抱负的年轻人能够和我一样回乡创业,投身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将青春的汗水洒向我们深深热爱的家乡。”大棚里空气清新,满目多肉,李凤林深深吸了口气,嗅着泥土的芳香,说出自己的新梦想。

成功的背后是浓浓乡情。李凤林的多肉事业越做越大,他准备积极吸纳更多和他一样热爱农村、不怕吃苦、奋发有为的农村青年加入创业团队,让多肉种植产业在临沭县广袤的农村土地上蓬勃发展。

临报融媒记者秦承军卓磊通讯员孙一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