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转专业限制放宽,人生可以重启吗?

2024-07-04 18:39:21 - 南风窗

大学转专业限制放宽,人生可以重启吗?

某211大学办公室里,理科专业大一学生孙达泽想咨询转专业政策,辅导员问:“为什么要转专业?现在的专业不好吗?”

孙达泽回答:“我现在学的专业不符合我的人生规划。”

他从高中就想学新闻,高考第一志愿也是新闻学专业,因为分数不够,被录到现在的专业。收到大红色录取通知书那天,窗外凤凰花正开得鲜红耀眼,一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孙达泽失落,但不想认命。

2021年,中国青年网调查了10545名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其中对专业满意的占比49.2%,满意度一般的占比45.27%,不满意的占比5.53%。

对专业不满意,后悔学了某专业,怎么办?

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显示,选择转专业的学生占比39.2%,仅次于考研。2024年6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召开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时,重点介绍了本科阶段转专业政策。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2024年全面开放“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均可申请转专业,校本部和医学院之间也可以互转,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拥有第二次专业选择的机会。

如果说,大学录取通知书为每个人安排了专业赛道,那么转专业,就是进入大学后改换专业赛道最直接的机会。

但宝贵的机会真的是“零门槛”吗?

“博雅数据库”统计了300多所高校《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现在全部本科生中,仅有8所高校的转专业人数占比超过3.75%,大部分高校的转专业人数比例仅有1%-2%。

大学转专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学转专业限制放宽,人生可以重启吗?

不想再勉强下去

明亮的展厅里,一张张建筑设计图纸被风吹动,木制楼阁模型堆遍展台,充满艺术气息。

每次路过建筑学院的教室,大一学生柳川都感到敬畏和向往。

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对建筑设计专业有好感,但因为计算机专业更热门,便填报了某985高校的工科信息大类。进入大学后,她被分流到信息工程专业,却发现自己对课程不感兴趣,学起来也吃力。

为了跟上学业,柳川频繁熬夜,和一段段带不来成就感的代码搏斗,有一回竟累到在社团活动上睡着。醒来之后,看着糟糕的绩点,她不想再勉强下去,她想转到建筑设计专业,成为那间教室里“热忱、自由的人”。

根据中国青年网的调查,对专业不满意的原因有:“就业前景不乐观、专业学习与想象中不一致、不感兴趣和学习困难。”

选择转专业,有人为了兴趣,有人则希冀更好的就业前景。

邓梓芯就读于一所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她希望转到学校最强的应用数学专业,为研究生阶段攻读就业前景好的金融或计算机专业打好基础。上大学前,她就做好了“曲线救国”的准备,先进学校再转专业,并在报志愿时就充分了解了学校的转专业政策。

转专业的选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孙达泽的耳边充斥着反对论调:“不可能所有专业都称心如意,你去新的专业未必能学好。”大一读了一年,再降级转专业有沉没成本。但孙达泽很坚定。高中分文理科时,他选错过一次,他擅长文科,却因为家人鼓励他“挑战自我”,选了不擅长的理科。

这一次,他想为自己做选择。他说,沉没成本不能参与未来决策。转专业,要勇于承认后悔和放弃沉没成本,“坚持很酷,但放弃也很酷。”

大学转专业限制放宽,人生可以重启吗?

“拆门不拆槛”

2005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表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当前的主流情况是,各高校规定转专业的时间和次数,各院系根据教学需要,自行拟定转出、转入资格条件,并组织素质测试。

《我国“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制度研究》一文梳理了42所“双一流”院校2022年转专业政策,将其分为灵活型、标准型、严格型。

柳川就读的大学转专业政策相对灵活,大一、大二学生每年有两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

大一结束时,柳川看到转专业通知,当即在申请系统里提交了个人陈述,阐述她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建筑设计是多学科智慧的融合。我看过一些震撼的案例,希望也能做出优秀的设计,再苦再累也会坚持的!”想要转入建筑学院的竞争者并不多,经过笔试和面试后,柳川没几日便收到了录取通知。

对想要进入热门专业的邓梓芯来说,转专业是一场艰难的挑战。她只有一次机会,时间在大一下学期4月份。每年有上百人申请转入应用数学专业,但录取名额只有20个。为了转专业成功,刚上大一,她就开启备战模式,白天上本专业的课,争取高绩点,深夜在图书馆自学高数,反复刷考研真题和大学生数学竞赛题。

孙达泽转专业的梦想,最终因为一门本专业成绩未达标而破碎了。尽管他取得了转专业笔试、面试综合成绩第一名,但那一年,学校规定转专业学生已修所有科目绩点不得低于2.7/4.0。“2.7”成了孙达泽的伤疤,“为什么我不能再努力一点?”

许多高校转专业政策曾规定,只有原专业排名前10%的学生,才具有转出资格,但想转出专业的,往往是对原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教育专家熊丙奇说,这一问题二十年前就存在了,那时叫“努力学习好本专业,达到不学本专业的目的”。

转专业有门槛,因为各院系有自己的担忧:转出学生太多,可能导致原专业教学资源浪费;转入学生太多,专业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承载,尤其是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冷门专业需要保护;部分专业学习难度较高,担心学生转入后无法适应。2011年,作为最早宣布“自由转专业”的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尝试拆除政策门槛,不对学生原专业成绩设限。时任校长柯炳生认为,“自由”代表着“越是挂科,学校越鼓励你转专业”。

“自由”的实践有代价和风险。柯炳生曾提到,某年草学科学专业30个学生,有20多个想转出。该院系负责人非常着急,请柯炳生限制转出人数,但柯炳生表示,“白纸黑字出去了,依法治校。”

2016年,北京大学颁布转专业新政,取消“专业转出人数比例不得超过20%”的限制,取消院系对转出资格的审核,但转专业学生仍需接受转入资格审核、参加考试。“拆门不拆槛”是当前高校的主流做法。

大学转专业限制放宽,人生可以重启吗?

降低的门槛,宽阔的人生

门槛依然存在,但在降低。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转专业新政策表示,学生申请转出时不受成绩和挂科门数限制,每次可选择2个专业。2023年5月,吉林大学宣布,实现140个本科专业互转,“只要你选择了吉林大学的一个专业,就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专业”。其官网文件显示,当年度转专业有两批次,大一、大二学生均可参与,每批次可选报3个专业,合计有12次选择机会。

跨过转专业的门槛,走上新的专业赛道,人生更清晰了吗?

大学转专业限制放宽,人生可以重启吗?

转专业后,并非所有学生都如鱼得水,他们需要补修课程,学习压力大。转到建筑设计专业后,柳川依然要熬夜,找案例、推敲方案。但她愿意接受这份辛苦,因为这是她喜欢的事。“如果多花时间画图,就会收获一张好图。这是可视化的结果。我知道做这些事情,会带我到什么地方。”

没跨过门槛的人,也有转换专业赛道的方式。

孙达泽选择了辅修新闻传播类双学位。“社交媒体上经常有人问,双学位有用吗?对我来说,真的有用。它在我转换赛道上起了比较大的帮助,无论是研究生复试,还是实习、就业,面试官都会关注到我的经历,甚至主动问起。”本科毕业后,孙达泽考上了新传专业研究生,专业成绩排名第一,拿了奖学金,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他说,回顾这一路,自己对转专业的执念有些太深,“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在上面,因此忽略了大学生活的其他部分。上课、考试、写论文、答辩,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在行万里路、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这些方面,我没有做到,所以会有一点点可惜。”

回望本科学习理科专业的日子,他意外地抱有感激。曾经并不用心修读的专业,慢慢地让他感受到美感和力量。“如果接着往下走,我可能会希望做和本科专业有交叉的研究。”

毕竟,赛道很窄,人生很宽。

(文中孙达泽、柳川、邓梓芯为化名。)

中国高校转专业制度变迁

01

20世纪初:

中国高等教育刚刚诞生,风气较为自由,对转专业没有统一规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约10%至少转过一次专业。

02

1953年:

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发布《关于华东区高等学校处理学生学籍问题的若干规定》,规定对因个人兴趣提出转专业者需通过教育说服,不允许转专业。

03

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7号)发布,允许有特长且转专业更能发挥所长的学生转专业。这是对转专业制度探索的开端。

04

2003年:

复旦大学成功完成244名本科生转专业工作试点,开大规模转专业先例。许多高校开始效仿制定转专业制度。

05

2005年:

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高校拥有管理自主权。

06

2011年:

中国农业大学成为首个实行“自由转专业”政策的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紧随其后。浙江工商大学甚至允许新生报到时自愿互换专业。

07

2017年:

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转专业统一由高校管理,充分赋予高校自主权。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得转专业。

08

如今:

我国转专业正式进入“满足条件+通过考核”阶段。许多高校不再设置严格的转出条件,仅列出不可转专业的条件,例如:招生时规定不可转;入学未满一学期;已经转过一次;达到退学条件;休学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