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和ESG一脉相承!柳学信: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2024-07-04 20:38:43 - 华夏时报

新质生产力和ESG一脉相承!柳学信: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郭怡琳于娜北京报道

7月3日下午,2024华夏大健康ESG研讨会暨蒲公英指数上线仪式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华夏时报社主办,围绕“新坐标”主题,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和医药企业高管共聚一堂,对如何做好和怎样用好“蒲公英50指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悉,“蒲公英50指数”是《华夏时报》传播新发展理念的新型载体。其成分股50家行业标杆折射出来的WindESG评价标准体系,指引着大健康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国ESG研究院院长、国家标准委ESG标准化研究组召集人柳学信在致辞中表示:“ESG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的热词,作为推动绿色生产力的实践工具,可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而ESG蒲公英50指数是《华夏时报》践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投资理念的具体体现。当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在以ESG为中心的新治理范式的发展中,有新的经贸规则、竞争体系、治理体系。在ESG作为战略工具的指引下,中国有可能从跟跑、并跑变为领跑。”

ESG与新质生产力完美契合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在柳学信看来,新质生产力和ESG一脉相承、完美契合。他分析道,“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有三点。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创新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共同富裕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首先,新质生产力必然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创新过程中实现转型,实现高质量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再次,共享共治实现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富裕同样是新质生产力的共同目的。”

“从这三个内涵出发,结合ESG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ESG作为新发展理念、市场与制度创新,帮助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而ESG的维度包括E(环境)、S(社会)、G(治理),其均与新质生产力内涵完美契合。”柳学信进一步表示。

此外,柳学信认为,“ESG作为推动绿色生产力的实践工具,是企业创新和绿色转型的质量基础设施。ESG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市场与制度创新,是伟大的市场创新。ESG作为推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的动能。ESG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方法与工具,体现我国道路优势的制度性开放。因此,ESG在环境、社会、治理三个维度中体现中国国情的重要性议题,实现国际规则体系的中国化,为全球提供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一方面,做ESG要对接最新的国际规则,跟最好的规则、体系和制度对接,才能进步;另一方面,中国也形成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规则和范式,让别人尊重和采纳我们,这个过程中就体现了制度性的开放。同时,也能助力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柳学信表示。

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

柳学信强调,应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首先,需要完善ESG政策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柳学信提出,应构建中国ESG法律政策体系,促进我国ESG规范发展。

“应明确中国迈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构建中国特色的气候治理体系,将ESG系列标准与政策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衔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柳学信称。

其次,构建中国特色ESG标准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实践指引。柳学信指出,应通过ESG标准构建,提升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ESG标准建设方面的影响力,从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应通过ESG标准构建,增加我国在气候、环境方面国际对话能力,使中国企业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进而将我国建设成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ESG标准中心,推动并引领全球ESG标准建设,提升我国在全球ESG与可持续发展标准影响力。”柳学信称。

最后,还要完善ESG的生态系统,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机制。具体措施包括,推动我国ESG生态系统建设,全面推动ESG理念践行;构建漂绿监管体系,推进我国ESG健康发展;多方协作共同培养ESG人才,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大业。

柳学信指出,“ESG对新质生产力高质量的促进,可以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培育ESG研究力量方面,相关部门可在理论研究和标准制定基础上出台ESG政策。中介机构是ESG生态系统建设关键环节,在数据收集加工、咨询认证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培育ESG数据、评级、认证等中介机构。构建中国特色ESG制度体系和中国ESG治理范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解决方案。”

而在构建漂绿监管体系方面,他指出,中国要开始关注“漂绿”的问题了。在国内外“漂绿”问题实际上都很严重,包括欧盟现在出台了一些法律,专门规范广告宣传中的“漂绿”问题。中国应健全ESG监管,将“漂绿”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和评价规范,并赋予企业注册地、漂绿行为发生地的监管部门查处以及惩戒的权力。

最后,在协作共同培养ESG人才方面,他建议,“鼓励高校开设ESG课程和本硕博人才项目,为社会输送ESG人才;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建设ESG创新中心,提供研究平台和资金支持,促进ESG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引进境内外ESG专门人才,提供政策支持中国本土ESG中介机构成长壮大;加大社会培训,开发系统ESG培训课程等。”

见习编辑:邓舟羽主编:陈岩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