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与“一亩三分地”

2023-08-04 05:14:57 - 齐鲁晚报

先农坛与“一亩三分地”

□刘卡其

经过半年多的修缮,坐落于明清皇家坛庙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7月份重张开放。先农坛祭坛区域原状陈设得到复原,历史风貌得到恢复。其中“宰牲亭”系首次与公众见面,其屋顶的建筑形制系现存明清官式建筑的孤例。

位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北京中轴线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极佳的地方,馆内有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营造技艺、祭祀太岁——太岁坛复原陈列、匠人营国——中国古代城市和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欣赏等展览。

老北京五大坛,分别是祭祀先农神的先农坛、祭祀皇天上帝的天坛、朝拜太阳神的日坛、祭祀星月神的月坛、祭祀皇地祇神的地坛。其中先农坛在中轴线上与天坛东西而立,规格只比天坛小一点,但经历坎坷。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历代对农事都极为重视,始建于明朝的先农坛,是中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祭农场所。既然是为劝农所设,明清两代皇帝都要来此亲耕。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先农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

1990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在先农坛成立。此次经过修缮,对先农坛祭坛区域进行了原状陈设复原,恢复其历史风貌,新铺设的祭祀道路展示,清晰展示出明清两代皇帝在先农坛内的活动路线。

祭坛,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地方,为一座正方形砖石结构坛台,边长15米,坛高1.5米,四面出陛,各8级台阶。在本次修缮过程中,古建专家参照《大清会典》的平面图,恢复了八组青铜香炉,将祭坛衬托得庄严神圣。其次,在祭坛北侧坐落着神厨建筑群,包括正殿、神厨、神库、井亭、宰牲亭。其中宰牲亭院落之前并未对公众开放。

宰牲亭院落,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时宰杀牺牲的处所,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等。室内正中心有一“洗牲池”,池上下都有排水口,宰牲过程中产生的毛血等物可流入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宰牲亭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悬山顶”,在悬山顶的下层殿身环以围廊,形成两层屋檐。这种建筑屋顶形式,无论史料记载,还是现存建筑实例看,研究人员在别处都没有见其踪迹。古建专家在考察后认为,先农坛宰牲亭的重檐悬山顶是明清官式建筑的孤例。

说起先农坛,不得不提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就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籍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籍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为何是这个数字,据传有两种说法:一是取其象征之义。在中国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视为阳数,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数。因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亲耕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定个最小土地面积作为籍田,就当“示范性耕耘”。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与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有关,因为有十三个行政区划,时称“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为籍田面积。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重农祭农活动发展的顶峰时期,祭祀亲耕制度周密详备,整个仪式隆重有序。雍正时期把耕耤礼的制度建设推到极致,成为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制度。

从先农坛所保存的清雍正帝先农坛亲祭图和亲耕图及有关典籍上,可以看到其过程极其庄严繁复。亲耕这天(具体日子每年不同),上午7点到9点,皇帝驾临先农坛,上午是祭祀先农的活动,大概中午时分,皇帝到皇帝的“籍田”——“一亩三分地”,开始“亲耕”。“一亩三分地”被平分为十二畦,其中正中间的三畦要由皇帝“演耕”,其余的九畦则由王公大臣“演耕”。皇帝右手扶耒,左手执鞭,在大臣和农夫的协助下,开始行耕耤礼。皇帝在前面犁地,后面还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播种。皇帝三推三返或四推四返后,便登上籍田旁的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们“演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