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黄歇与上海黄浦江

2024-08-04 08:45:20 -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春申君黄歇与上海黄浦江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蓦然发现,这里叫“春申”的去处,比比皆是。春申路、春申公园、春申广场、春申小区……粗略计算,仅在过去一年游历上海所走过的地方,以“春申”为名的就多达56处。

春申,指的就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游学博闻,善于辞令,遇事临危不惧,谋略过人,太子熊完即位后称楚考烈王(前262年),任命黄歇为令尹,并赐“春申君”封号和“淮北十二县”封地。公元前248年,黄歇考虑到“淮北十二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楚国发展举足轻重,主动向楚考烈王提出放弃“淮北十二县”。楚考烈王对春申君向来言听计从,同意其请求,改封江东予黄歇。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明确记载:“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春申君列传》)

明朝学者朱察卿在其所著《露香园记》中说,上海为新置邑,无“郑圃”(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所居之地)“辋川”(唐代大诗人、尚书右丞王维所居之地)之古,惟黄歇浦踞上游,环城如带。文中所提“黄歇浦”,正是春申君黄歇带领民众治理的黄浦江。这部著作,也是目前所见古人正式将春申君定位为上海开城鼻祖的最早文字记载。

江东原为吴国、越国属地。公元前306年,楚国大司马悼滑率兵征伐取得胜利,江东从此纳入楚国版图。春申君受封江东时,吴越故城因连年战争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千里沃野河水泛滥、沼泽绵延。汲取寿春一带因孙叔敖治理芍陂而成楚地粮仓的经验,黄歇决定,把江东也开发成与之媲美的江南粮仓。

离开繁华的都市寿春,黄歇带领随从来到吴废都苏州重建城池。公元前246年初冬,黄歇沿着长江东巡踏勘至东海,沿途但见水草枯萎,沼泽地里水鸟翻飞,沿岸村庄一片萧条,广袤原野满目荒芜。来到江水汇入东海的地方,发现这段当地人称“东江”的河流,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导致洪水经常泛滥。黄歇决定,治理江东学习大禹,就从疏浚东江入手。整个冬天,黄歇白天头顶斗笠,手捧规划图帛卷,带领随从和沿途民众疏浚河道;夜晚,则走进附近村庄走访民众,收集了解民众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建议。整整一冬一春,东江这条过去的浅水河、“断头河”,被彻底打通了连接东海、黄海间的出海口,水面被拓宽到500米以上,河道下挖深达10多米,上游太湖、淀山湖的排流畅通无阻,周边的田地村庄再也不受水害侵袭。

“嘟嘟嘟,嘟嘟嘟,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头黄泥浜。”这首流传于黄浦江两岸的歌谣,从古一直唱到今天。歌谣中的“黄泥浜”,现在名叫“春申村”,传说是当年黄歇率众治理东江的“指挥所”。

在治理东江的同时,黄歇还动员吴越民众,户户出丁,村村出力,同步对吴淞江、娄江进行修堤筑坝、开沟布渠。吴淞江发源于苏州吴江区,古称松江、吴江,进入上海市区后称苏州河;娄江西起苏州娄门,东至太仓入海。黄浦江、吴淞江和娄江三大水系经过疏浚治理后,曾经的“灾河”“害河”变成了利国利民的水利设施和黄金水道,江南水网纵横,河道畅通,田块规整,能排能灌,千里泽国一跃成为万顷良田。

东江改名为黄浦,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高子凤为西林(今浦东三林镇)南积教寺所作的《碑记》。自东江治理后,后人感念春申君黄歇的功德,便将其称作了黄歇浦、春申浦、黄浦、大黄浦等。“浦”为上海方言,即入海口的意思。据陶振民《中国历代建筑文萃》记载,清代以后,上海人规范地名称谓,始正式将其定名黄浦江,也称申江,并取江名中的“申”,作为上海简称。

上海人懂得感恩,在2002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的大型庆典上,众人载歌载舞纵情欢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现在,位于松江区新桥镇春申村内的春申君祠堂保存完好,香火旺盛。近年来,为了充分表达上海人民对春申君黄歇的无限爱戴和感恩之情,上海有关方面还专门开通了“寿县寻根之旅”,组织上海游客来到古城寿州寻幽探古,缅怀凭吊春申君黄歇的丰功伟绩。

作者简介赵阳,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淮南市政协第十五届、第十六届文史专员,淮南市作协副主席。从1986年起先后发表文史作品300余万字,出版有《城墙根下》《寿州走笔》《寿州情缘》《我在寿县等你》等专著。其作品主要以寿州文化为叙事对象,笑称“在自己的根据地上打一眼深井”。

今日热搜